清明日公幹過談郊遊

河堤嫩柳拂遊人,爲惜韶華插鬢新。 冠盡五陵朝墓路,郊原一片踏青塵。 山中榆火過寒食,江上蘋花照莫春。 不見風光可憐處,年年伴樂客中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河堤:河流兩岸的堤垻。
  • 嫩柳:初春時新長出的柳枝,柔軟且嫩綠。
  • 韶華: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 插鬢:將花或其他裝飾物插在鬢角,古代女子的一種裝飾方式。
  • 五陵: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這裡泛指貴族的墓地。
  • 踏青:春日郊遊,古時以清明節爲踏青節。
  • 榆火:古代寒食節後,取榆木之火,以示新火。
  •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代節日,禁火冷食。
  • 蘋花:即萍蓬草,春末夏初開花。
  • 莫春:即暮春,春末。
  • 可憐:值得憐憫,這裡指值得珍惜。
  • 伴樂:伴隨著歡樂。

繙譯

河堤上的嫩柳輕拂著遊人,爲了珍惜這美好的春光,人們將新綠的柳枝插在鬢角作爲裝飾。前往貴族墓地的路上,每個人都戴著華麗的帽子,郊外的原野上,一片踏青的熱閙景象。山中的榆樹已經過了寒食節,江上的蘋花照亮了春末的景色。看不到那些值得珍惜的風光,年複一年,我衹能在客中伴隨著歡樂度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景象,通過河堤嫩柳、五陵朝墓、踏青塵土等意象,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人們的活動。詩中“韶華插鬢新”一句,既表達了人們對春光的珍惜,也躰現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身処異鄕的無奈和淡淡的哀愁。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情感細膩,是一首優秀的春日抒懷之作。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