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樑彥國別筑西山賦此寄懷四首
聞君構書屋,乃在慄裏陽。
榛莽既芟闢,巖竇自輝光。
編荊足倚籍,白雲窺我牆。
鳥雀不離側,藤蘿夾舍旁。
主人理綠綺,清響協宮商。
一彈傷舊染,再彈樂時康。
孰意魍魎區,今爲文物場。
修竹不受暑,野花時撲傷。
子云本玄客,兀然開草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梁彥國:人名,詩中的主人公。
- 慄裏陽:地名,梁彥國書屋所在地。
- 榛莽:雜亂叢生的草木。
- 芟闢:清除,開闢。
- 巖竇:山洞。
- 編荊:用荊條編織。
- 綠綺:古代的一種琴。
- 宮商:古代五音中的宮音和商音,泛指音樂。
- 魍魎區:指荒涼偏僻的地方。
- 文物場:指文化繁榮的地方。
- 子云:人名,可能是指梁彥國。
- 玄客:深沉、有學問的人。
翻譯
聽說梁彥國在慄裏陽建造了一座書屋,那裏原本雜草叢生,現在已被清理得乾淨,山洞也顯得格外明亮。他用荊條編織成椅子,白雲似乎在窺視着我們的牆壁。鳥雀在旁邊飛翔,藤蘿環繞着屋舍。梁彥國彈奏着綠綺琴,清脆的音符和諧地融合了宮商之音。他一彈琴,便感慨過去的污染,再彈則表達對時世安康的喜悅。誰能想到,這個曾經荒涼的地方,如今變成了文化繁榮的場所。修長的竹子擋住了暑氣,野花不時地撲打着傷感。子云,這位深沉的學者,靜靜地開啓了他的草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梁彥國在慄裏陽建造書屋的情景,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對梁彥國活動的敘述,展現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詩中,「榛莽既芟闢,巖竇自輝光」一句,既表現了梁彥國對環境的改造,也暗示了他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文化的熱愛。後文通過對琴聲的描寫,進一步表達了梁彥國對過去和現在的反思與感慨,以及對文化繁榮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知識和文化的熱愛,以及對和諧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