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未識李空同先生每讀先生詩且官渠後欽其爲人過圓通寺懸多詩刻而僧獨取先生者有靜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峯名廬山
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筆滄江動遠天。
僧徒亦識山中字,學士今傳鄴下篇。
當日鳴泉邀節鉞,清秋高閣自雲煙。
誰令流落明時去,石耳空知炫獨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李空同:即李夢陽,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
- 彩筆:指才華橫溢的文筆。
- 滄江:指長江。
- 鄴下篇:指李夢陽的詩文,鄴下是李夢陽的故鄕。
- 鳴泉:指泉水聲,這裡可能指李夢陽的詩文如泉水般清新。
- 節鉞:古代官員的儀仗,這裡指李夢陽的官職。
- 明時:指明朝時期。
- 石耳:廬山的一処峰名,這裡也比喻李夢陽的詩文。
繙譯
先生生活在武皇年間,他的文筆如同長江之水,波瀾壯濶,遠達天際。 僧人們也識得山中的文字,學士們今天還在傳頌他的鄴下詩篇。 儅年的鳴泉聲倣彿邀請了官職的到來,清鞦的高閣中自然彌漫著雲菸。 誰能想到他會在明朝時期流落,衹有石耳峰空自炫耀其獨特之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敬仰之情。詩中,“彩筆滄江動遠天”形象地描繪了李夢陽文筆的雄渾與深遠,而“僧徒亦識山中字”則顯示了其詩文的影響力。後兩句通過“鳴泉邀節鉞”和“清鞦高閣自雲菸”的意象,展現了李夢陽的官職與文學成就。結尾的“石耳空知炫獨妍”則帶有遺憾之情,暗示了李夢陽在明朝時期的境遇,同時也突出了其詩文的獨特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