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豫章行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爲休明人,斬虜素不閒。
豈惜戰鬥死,爲君埽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忘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盪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北風吹着胡馬佔據着汝州的魯陽關。
吳越新徵集的兵馬冒着鄱陽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討胡虜。
吳地的官軍在上遼津渡水,黃雲慘淡。
老母別子,一片悲天蹌地的哭喊,人心愁煩。
白馬繞着旌旗,悲鳴追逐。
白楊爲之蕭索,秋月爲之慘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於太平盛世,素不慣於與胡人打仗
但爲了盡忠報主,掃滅敵頑,不惜戰鬥犧牲。
其精誠可感,金石爲開,豈能懼怕艱險?
樓船像長鯨一樣在水中飛馳,波濤洶涌,激盪着落星灣。
我這一曲悲歌,就暫停到這裏,再奏下去的話,三軍將士的頭髮都要白了。
注釋
豫章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三十四卷列於《相和歌辭·清調曲》,引《古今樂錄》曰:“《豫章行》。王僧度雲《荀錄》所載《古白楊》一篇,今不傳。”
“胡風”句:一作“燕人攢赤月”。胡風:北風。代馬:代地(今山西東北與河北蔚縣一帶)所產的良馬。此指胡馬。
魯陽關:戰國時稱魯關,漢稱魯陽,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傳說魯陽揮戈,日爲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吳兵:吳越之地的徵調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陽湖。
上遼津:在豫章郡建昌縣(今江西修水縣),縣中有潦水(即贛江)流過,入鄱陽湖。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極端痛苦。
白馬:一作“百鳥”。
“白楊”二句:古辭《豫章行》:“白楊初生時,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內之山。
休明人:太平盛世時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閒:通“嫺”,嫺熟也。
兇頑:兇暴愚頑。亦指兇暴愚頑的人。
"精感"句:《西京雜記》卷五:“辛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他日復獵於冥山之陽,又見臥虎。射之,飲矢沒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退而更射,碳破幹析而石不傷。祭嘗以同楊子云,子云曰:‘至誠則金石爲開。’”此用其意。
忘:一作“雲”。憚:怕,畏懼。
樓船: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亦代指水軍。
落星灣:即鄱陽湖西北之彭蠡灣,傳說有星墜此,故又名落星灣。
三軍:古制天子置六軍,諸侯置屯軍。又稱軍置上、中、下三軍,或步,車、騎三軍。後爲軍隊通稱。
賞析
詩開始四句,詩人概寫了當時的戰局。“胡風”即北風,這裏暗指安史叛軍的囂張氣焰,因安史都是胡人。當時安史軍正盤據魯陽(今河南魯山),一個“擁”字,既見到叛軍的囂張,又見到亂軍烏合之狀,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憎惡之情。“照海雪”,可見吳兵軍容嚴整,威風凜凜的氣勢。然而,當時的唐軍實在不會有這樣的士氣,這不過是詩人的一種主觀願望。“西討何時還”,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氣餒,但卻真實地道出了當時的戰局形勢和詩人對此難以隱藏的憂慮,暗示出未來的犧牲是巨大的。這一感情上的轉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過渡。
以下八句裏,詩人把滿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傾注在別離場景的抒寫上,這是詩人感情的一個方面。“半渡”二字說明有的徵人已登船啓航,還有不少徵人仍在岸上依依不捨地與家人做最後的訣別。徵人們一步一回頭,一步一哀傷的慘痛情景感天動地,使得天地昏黃,慘淡無光。母子別離最動情,最傷感,況且母已老,讀者如同見到這位白髮蒼蒼,淚眼龍鍾的老人家,拄着柺杖顫顫微微,執手牽衣地送子遠征,她深知子一去,難生還,所以她“呼天野草間”,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訴着人間的種種不平,向大地哭訴着自己命運的悲苦。然而,此時,她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老人家的晚年恐怕無以爲生。母子分離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間的別離也是這樣。讀者似乎聽到野草間震天的哭聲,如同見到那雙雙淚眼在做最後的遠遠一望。徵人們已上船,他們所騎之馬圍着旌旗悲哀嘶鳴,好像它們也知留戀故土。馬猶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寫馬,實際上是對上面寫人場面的有力襯托和補充。“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楊葉落進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經很悲苦的氣氛。這一層的寫作順序是先寫人,再寫馬,後寫樹,表面上步步退,實際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構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慘畫面,奏出一曲耳不忍聞的淒涼樂章,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達了詩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對多災多難的祖國赤誠之心和深情的愛戀。詩人轉換爲徵人自述的形式,表現出徵兵們慷慨壯烈,爲國平叛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這個新徵的士兵顯然不是詩人理想中的抗敵英雄,他生於盛世,是個不習弓矢的下層農民。從這一現象既可知兵員的匱缺,又可見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還表達出了人民毅然從軍平叛的熱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這些只懂農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強烈的爲國獻身精神,他們“豈惜戰鬥死,爲君掃兇頑?”這激越的誓言出自徵人之口,也表達了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激情。這些徵人雖武藝不強,但他們勇於爲國捐驅的精誠之心定能感化頑石,像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箭入石中。這樣的軍隊不怕任何艱難犧牲,定能爲國平叛,爲民立功。當然,這些慷慨之詞只是詩人的良好願望和對這些應徵子弟的勉勵。
最後四句總括全詩。“樓船若鯨飛,波盪落星灣。”遙應“吳兵照海雪”句,寫出了唐軍的威武雄壯,同時又籠括第三層六句,唐軍船隊滿載着士兵和他們的豪情壯志,浩浩蕩蕩直奔落星灣(今鄱陽湖西北),再入長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軍發成斑。”詩人一轉慷慨豪壯的格調,全詩在悽慘、悲涼的氣氛中結束。這二句遙應“西征何時還”句,籠括第二層八句。詩人又回到了現實中傷心別離的場面。《豫章行》古曲專寫別離之苦,此時不可再奏這樣的曲子了,不然士兵們定會更加觸動思鄉之情,在悲苦欲絕中鬢髮皆白。
總括全詩,人們突出地感到詩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對戰亂給百姓造成的苦難深表同情,一灑憂民之淚;另一方面他又鼓勵徵人顧全大局,支持平叛戰爭,大抒憂國之情。這種極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構成了全詩悽慘與慷慨,沉痛與激昂交織在一起的格調,這與杜甫“三吏”、“三別”的憂國憂民的情調極其相似。與這種格調相配合,這首詩形成了抑揚頓挫的結構特點。中間十四句先抑後揚,最後四句先揚後抑,以抑煞尾,這種錯落有致的結構與詩人的情緒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見長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風貌和紛雜社會的現實熔鑄在他所抒發的主觀感情世界中,這是李白詩反映現實的主要方法和特徵。然而,李白詩的風格是多彩的,絕非僅限於此。在他的詩歌中確有一部分像《豫章行》這樣直接反映現實,評論現實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亂,並身陷圄,境況大不如前。此時,他對現實社會有了更真切、更冷靜的認識,於是,他的作品便從對自己身世的憂憤轉爲對國事與民生的深深憂慮。這一時期,李白寫下了許多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作。像《豫章行》這樣的現實主義傑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現實主義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寫《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辭專寫別離之苦,後人利用這一古辭也沒有超出這個範圍。李白《豫章行》,就內容來說,同樣也寫別離之苦,就形式來說,也有一些與古辭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卻衝破了前人“皆傷離別,言壽短景馳,容華不久”(見《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的狹小天地,賦於詩歌充實的社會內容,寫出瞭如此深刻的現實主義傑作。無論是在思想內容的深度上,還是在表現力的厚度上都超過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這正是對漢魏以來“借古樂寫時事”(沈德潛《古詩源》卷五)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對於以浪漫主義著稱的偉大詩人李白來說,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相和歌辭: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形式,多用於表達戰爭、離別等主題。
- 豫章行:樂府古題,內容多涉及戰爭和邊塞。
- 胡風:指北方的風。
- 代馬:指北方的馬。
- 魯陽關:古代關隘名,位於今河南省魯山縣。
- 吳兵:指江南的軍隊。
- 海雪:比喻吳兵的鎧甲在陽光下閃耀如雪。
- 上遼津:地名,位於今江西省。
- 黃雲:形容天空昏暗。
- 白馬:象徵純潔或英勇的戰士。
- 旌旗:軍隊的旗幟。
- 追攀:追隨。
- 休明人:指和平時期的人民。
- 斬虜:殺敵。
- 素不閒:平時不熟悉。
- 埽兇頑:掃除兇惡的敵人。
- 石沒羽:形容箭術高超,箭能射入石頭中。
- 憚險艱:畏懼艱難險阻。
- 樓船:古代大型戰船。
- 落星灣:地名,位於今江西省。
- 三軍:指全軍。
翻譯
北風吹動着北方的馬,北方緊擁着魯陽關。 江南的軍隊如海上的雪,向西征戰何時能回還? 半數軍隊渡過上遼津,昏黃的雲彩顯得無光。 老母與兒子在野草間告別,呼喊聲響徹天空。 白馬圍繞着旌旗,悲鳴着相互追隨。 白楊樹在秋月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苦澀,早早地落葉於豫章山。 本是在和平時期的人民,平時並不熟悉殺敵之事。 豈能捨不得戰鬥而死,爲了君主掃除兇惡的敵人。 精誠所至,箭能射入石頭中,豈能忘記不畏艱難險阻。 樓船如同鯨魚飛翔,波濤激盪在落星灣。 這首曲子不可輕易演奏,全軍將士的鬢髮都已斑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士兵的犧牲,通過生動的意象和強烈的情感表達,展現了戰爭對普通人民生活的影響。詩中「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和「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等句,深刻描繪了戰爭帶來的生離死別和士兵的悲壯情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