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劉庸道見寄

· 鄭潛
萬里久辭天北關,一丘今寄水南山。 且容茅屋林邊住,莫羨樓船海上還。 佳客移尊丹荔熟,高僧下榻白雲閒。 墓廬西望鬆楸長,腸斷樵川碧玉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去作詩。
  • 庸道:人名,劉庸道。
  • :離開。
  • 天北關:指北方邊關。
  • 一丘:一座小山。
  • 水南山:水南邊的山。
  • :允許。
  • 茅屋:簡陋的房屋。
  • 林邊:樹林旁。
  • 莫羨:不要羨慕。
  • 樓船:高大的船隻。
  • 海上還:從海上歸來。
  • 移尊:移動酒杯,指設宴。
  • 丹荔:紅色的荔枝。
  • 下榻:留宿。
  • 白雲閒:白雲悠閒,形容僧人清靜自在。
  • 墓廬:守墓的小屋。
  • 西望:向西望去。
  • 鬆楸: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徵墓地。
  • 腸斷:形容極度悲傷。
  • 樵川:地名,指樵夫砍柴的河流。
  • 碧玉環:碧玉製成的環狀物,這裏可能指墓地的裝飾。

翻譯

我離開北方邊關已有萬里之遙,如今寄居在水南邊的一座小山上。 我願意住在林邊的茅屋裏,不羨慕那些從海上歸來的高大船隻。 有佳客設宴,荔枝熟透,高僧留宿,白雲悠閒。 向西望去,墓地旁的松樹和楸樹鬱鬱蔥蔥,我心痛如絞,樵川的碧玉環讓我難以忘懷。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深情懷念。詩中,「萬里久辭天北關」展現了詩人的遠行經歷,「一丘今寄水南山」則描繪了詩人現今的隱居之地。後兩句通過對茅屋與樓船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珍視。詩的結尾,通過「墓廬西望鬆楸長,腸斷樵川碧玉環」這樣的深情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和內心的悲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遠的志向和深沉的情感。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