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國:指國都,京城。(註音:shàng guó)
- 惠風:柔和的風。(註音:huì fēng)
- 郵亭:古時傳遞文書的人沿途休息的處所。(註音:yóu tíng)
- 飄蓬:比喻漂泊無定。(註音:piāo péng)
翻譯
在京城新長出的楊柳,折下它帶着柔和的春風。以此贈送給你,從這離去吧,春色正無比濃郁。月亮照過郵亭,一片潔白,花朵經過郡縣,一片火紅。若有好的建議知道可以進獻(給朝廷),又怎會嘆息自己漂泊不定呢。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初春時節爲送友人姚巨六、鄧立人歸循州而作。詩的首句通過「上國新楊柳」描繪了京城初春的景象,同時也借楊柳蘊含送別之意。「攀來帶惠風」進一步強調了送別的氛圍,柔和的春風似乎也在爲友人送行。「贈君從此去,春色正無窮」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祝福,儘管離別,但春色正濃,寓意着希望和美好。「月過郵亭白,花經郡縣紅」通過對旅途中景色的描寫,烘托出一種優美的意境,同時也暗示了友人旅途的美好。最後一句「甘泉知可獻,那解嘆飄蓬」則表達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使漂泊不定,若有機會爲朝廷進獻良策,也不應嘆息。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優美,情感真摯,既表達了離別之情,又蘊含着對友人的祝福和對人生的積極思考。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 《 送馮孔武進士 》 —— [ 明 ] 釋今無
- 《 文人賡人卿人三昆玉赴秋闈賡人先捷二公南歸此贈 》 —— [ 明 ] 釋今無
- 《 送潘星北參戎之高涼因懷高文鬥喻耕三 》 —— [ 明 ] 釋今無
- 《 劉兩大入學宮作此勖之 》 —— [ 明 ] 釋今無
- 《 遼海舟中 》 —— [ 明 ] 釋今無
- 《 黃端四大士祝詞 其二 》 —— [ 明 ] 釋今無
- 《 壽陳照江篇 》 —— [ 明 ] 釋今無
- 《 從羅浮下山與張給諫相訂度中秋於尹瀾柱園亭張公以行止不果予獨泛舟泊南海神祠上浴日亭同四藏自顯自堅鐵關諸 》 —— [ 明 ] 釋今無
相关推荐
- 《 正月 》 —— [ 元 ] 李士瞻
- 《 新春再和韻雜興 其八 》 —— [ 明 ] 霍與瑕
- 《 丁未端月南倅率諸同幕遊景秦 》 —— [ 宋 ] 曾豐
- 《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 》 —— [ 宋 ] 李彌遜
- 《 遺興次韻和晁應之四首 》 —— [ 宋 ] 張耒
- 《 目痛一月未愈自和前九首 其九 》 —— [ 宋 ] 劉克莊
- 《 正月詞 》 —— [ 宋 ] 張耒
- 《 李錦衣得鳳凰臺遺址創别墅于其上春日邀飲以病未赴次李白登臺韻以致謝意兼呈席上諸公 》 —— [ 明 ] 楊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