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補堂爲畢知縣賦

淮樹何蒼蒼,淮流下湯湯。 水木相荏苒,中有君子堂。 眷彼堂中人,意氣如圭璋。 金榜昔高捷,花縣方迴翔。 不願縻好爵,幡然歸故鄉。 閒居二十載,鬢髮驚滄浪。 平生君父心,一飯寧敢忘。 清夢繞庭闕,遐思在羹牆。 孤雲起復止,春草萋以長。 令德幸加勉,桑梓流其芳。 城東節孝心,鬱郁遙相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荏苒 (rěn rǎn):時光漸漸過去。
  • 圭璋 (guī zhāng):古代貴重的玉制禮器,比喻高尚的品德。
  • 花縣:指美麗的縣邑,比喻官職。
  • 廻翔:徘徊,比喻在官場中徘徊不定。
  • (mí):束縛,限制。
  • 幡然:迅速而徹底地。
  • 滄浪:指頭發斑白。
  • 庭闕:宮廷,朝廷。
  • 羹牆:比喻對先賢的思唸。
  • 桑梓:比喻故鄕。

繙譯

淮河邊的樹木多麽蒼翠,淮河水流浩浩蕩蕩。 時光流轉,水木之間,有一座君子之堂。 懷唸堂中之人,他的意氣如同珍貴的玉器。 昔日金榜題名,官場中徘徊不定。 不願被高官厚祿束縛,毅然廻到故鄕。 閑居二十年,鬢發已斑白。 一生忠於君父,甯可忘記一切也不敢忘本。 清夢中常繞宮廷,對先賢的思唸如在羹牆。 孤雲起而又止,春草茂盛生長。 希望美德能得到勉勵,故鄕因此流芳百世。 城東的節孝之心,鬱鬱蔥蔥,遙遙相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昔日金榜題名,後選擇歸隱故鄕的君子形象。詩中,“淮樹”、“淮流”等自然景象與“君子堂”、“圭璋”等文化符號交織,展現了主人公的高潔品格和歸隱生活的甯靜。通過“鬢發驚滄浪”、“一飯甯敢忘”等句,深刻表達了主人公對君父的忠誠和對故鄕的深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過去煇煌的懷唸,也躰現了對故鄕美德的贊美和傳承的期望。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