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臨軒: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
- 授鉞(yuè):古代大將出徵,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
- 九邊:明朝弘治年間,爲防禦蒙古、兀良哈部侵擾,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亙萬里的長城沿線,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
- 虎旅:勇猛的軍隊。
- 七萃:周天子的禁衛軍。
- 魚麗:古代車戰的一種陣法。
- 穿札:射穿鎧甲。札,古代鎧甲上的金屬葉片。
- 死綏:謂軍隊敗退,將領應當戰死以守節。
- 聖謨:皇帝的謀劃。
翻譯
氣勢比皇帝御前殿那日還要強盛,風在授予兵權時吹起。 九邊的軍隊如猛虎般勇猛,周天子的禁衛軍擺起了魚麗陣法。 選拔的士兵都能射穿鎧甲,徵來的兵士都願拼死守節。 聖上的謀略真是高明,不戰而勝,邊塞上的征戰旗幟都放倒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軍隊的威武雄壯以及戰爭的形勢。首聯通過「氣倍臨軒日」和「風生授鉞時」,表現出軍隊出征時的氣勢和皇帝授兵權的場景。頷聯中「九邊森虎旅,七萃起魚麗」,形象地描述了軍隊的強大和陣法的精妙,展現出一種威嚴的氣勢。頸聯「選士皆穿札,徵兵盡死綏」,強調了士兵的英勇和忠誠。尾聯「聖謨真不戰,關塞偃徵旗」,則讚揚了聖上的謀略,不戰而使邊關安定,戰爭的旗幟得以放倒,體現了對和平的期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氣勢磅礴,通過對軍隊和戰爭的描寫,表達了對國家安危和和平的關注。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
黎民表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八月小盡接家書有感 》 —— [ 清 ] 黃宗羲
- 《 閏月二十日離玉山八月到餘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陽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詩十有二首 其十一 》 —— [ 宋 ] 趙蕃
- 《 早發王村道中寄李智父 》 —— [ 宋 ] 賀鑄
- 《 巳邜八月東還次萍鄉感激時事適少府李君見邀且諭以嘗獻策平寇移時江省報至不覺喜形於色相與散步正衙縱觀楚王 》 —— [ 明 ] 符錫
- 《 河傳 · 戲擬閨中十二月樂詞正月 》 —— [ 清 ] 尤侗
- 《 八月初旬连日大风雨因述见闻作短歌纪災得十章 其二 》 —— [ 清 ] 姚燮
- 《 次韻正仲秋晚感興 》 —— [ 宋 ] 舒嶽祥
- 《 仲秋夜郡內西亭對月 》 —— [ 唐 ] 張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