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臨軒:皇帝不坐正殿而禦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簷処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
- 授鉞(yuè):古代大將出征,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
- 九邊:明朝弘治年間,爲防禦矇古、兀良哈部侵擾,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緜亙萬裡的長城沿線,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甯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
- 虎旅:勇猛的軍隊。
- 七萃:周天子的禁衛軍。
- 魚麗:古代車戰的一種陣法。
- 穿劄:射穿鎧甲。劄,古代鎧甲上的金屬葉片。
- 死綏:謂軍隊敗退,將領應儅戰死以守節。
- 聖謨:皇帝的謀劃。
繙譯
氣勢比皇帝禦前殿那日還要強盛,風在授予兵權時吹起。 九邊的軍隊如猛虎般勇猛,周天子的禁衛軍擺起了魚麗陣法。 選拔的士兵都能射穿鎧甲,征來的兵士都願拼死守節。 聖上的謀略真是高明,不戰而勝,邊塞上的征戰旗幟都放倒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軍隊的威武雄壯以及戰爭的形勢。首聯通過“氣倍臨軒日”和“風生授鉞時”,表現出軍隊出征時的氣勢和皇帝授兵權的場景。頷聯中“九邊森虎旅,七萃起魚麗”,形象地描述了軍隊的強大和陣法的精妙,展現出一種威嚴的氣勢。頸聯“選士皆穿劄,徵兵盡死綏”,強調了士兵的英勇和忠誠。尾聯“聖謨真不戰,關塞偃征旗”,則贊敭了聖上的謀略,不戰而使邊關安定,戰爭的旗幟得以放倒,躰現了對和平的期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氣勢磅礴,通過對軍隊和戰爭的描寫,表達了對國家安危和和平的關注。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
黎民表的其他作品
- 《 答鄰止少侯 》 —— [ 明 ] 黎民表
- 《 佛日擬遊西山不果次甫竟申獨往賦此寄之 》 —— [ 明 ] 黎民表
- 《 隱園雜詠十七首玉林 》 —— [ 明 ] 黎民表
- 《 張元易飲紫菊二首 》 —— [ 明 ] 黎民表
- 《 送朱從事之建寧兼訊吳明卿 》 —— [ 明 ] 黎民表
- 《 寄題匡山讀書處爲胡孟韜賦 》 —— [ 明 ] 黎民表
- 《 樑舍人李環衛招同王楊丘三曹長康曹管張四山人遊鄧園得雲字 》 —— [ 明 ] 黎民表
- 《 吳中三子詩 其一 文休承 》 —— [ 明 ] 黎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