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 送曹君之莊所

人間歳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麴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鴈來。
拼音

所属合集

#菩薩蠻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 曹君:未詳何人。 堂堂去:語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懷二首》詩:「靑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堂堂,盛大。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靑雲路」句:光陰匆匆而去,勸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業。靑雲,喩志高。 一燈傳:源於佛教以燈能照暗,以法傳人,如同傳燈。釋氏以燈喩法,故紀載其衣鉢相傳之史迹者名《傳燈錄》。 螢雪:《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明·廖用賢《尙友錄·卷四》:「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燈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 麴(qū)生:謂酒。唐·鄭綮《開天傳信記》:「道士葉法善,精於符籙之術。上累拜爲鴻臚卿,優禮待焉。法善居玄眞觀,嘗有朝客數十人詣之,解帶淹留,滿座思酒。忽有人叩門,云麴秀才。法善令人謂曰:『方有朝僚,未暇瞻晤,幸吾子異日見臨也。』語未畢,有一美措做睨而入,年二十餘,肥白可觀,笑揖諸公,居末席,抗聲談論,援引古人,一席不測,恐聳觀之。良久,蹔(zàn)起旋轉。法善謂諸公曰:『此子突入,語辯如此,豈非魃魅爲惑乎?試與諸公避之。』麴生復至,扼腕抵掌,論難鋒起,勢不可當。法善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失墜於階下,化爲瓶榼(kē),一座驚懾。遽視其所,乃盈瓶醲醞(nóng yùn)也。咸大笑,飲之,其味甚嘉。座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風味不可忘也。』」 風味惡:宋·黃庭堅《醇道得蛤蜊復索舜泉舜泉已酌盡官醖不堪不敢送》詩:「商略督郵風味惡,不堪持到蛤蜊前。」 西窗約: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一首送別詞,是送曹君之莊所,即去他的田莊。全詞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後進的關愛之情。開頭二句勸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説:「靑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發出人生易老的慨嘆。此處與之同意,言人間歲月不管願意與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時不我與,「勸君快上靑雲路」,求取功名,置身靑雲之上。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表達了作者對曹君的關愛之情。如何纔能「快上靑雲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學習。作者認爲,儒家思想的精義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學大師承傳下來的,它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眞正掌握它幷不容易,必須下苦工夫纔能學到手。作者還認爲:「學窺聖處文章古,詩到窮時風味苦。」這就是説「學窺聖處」便可寫出好文章,當然也就可以從政了。「工夫螢雪邊」五字,使用古代苦讀的典故,勸其下工夫學習,還是很有説服力的。換頭二句勸其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勸其不要貪杯。曲生,這裏指酒。言貪杯好飲,雖然能滿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飲酒耽誤了讀書,會貽誤終身,自釀苦酒,那風味可够受的。後一句寫家人的期望。西窗,這裏指婦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負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結尾二句諷其來書。言其乘小舟離沙岸而去,不要不寄書喲!可謂語重心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堂堂:公然地,毫不含糊地(「堂」字讀音爲:táng)
  • 青雲路:比喻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
  • 聖處一燈傳:意謂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使之傳承不息
  • 工夫螢雪邊:古人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刻苦攻讀,這裏指勤奮學習
  • 麴(qū)生:酒的別稱

翻譯

人間的歲月毫不留情地流逝,我勸你趕快踏上追求功名的道路。繼承聖人的道德文化需要我們的努力,要像古人車胤囊螢、孫康映雪那樣勤奮學習。 酒的滋味並不好,讓人辜負了與朋友在西窗下相聚暢談的約定。沙岸邊一片船帆展開,想寄書信卻沒有大雁傳來。

賞析

這首詞上闋開篇感慨時光匆匆,然後勸友人積極追求功名,鼓勵他勤奮學習,傳承文化道德。下闋則通過寫對酒的感受,表達了對友人不在身邊的遺憾以及盼望友人消息的心情。整首詞既有對時光的珍惜和對功名的追求,又有對友情的珍視和思念,情感真摯,富有層次感。詞中運用了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典故,以及「麴生」這一別稱,增添了文化內涵。同時,「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的描寫,生動地表現出詞人對友人的牽掛之情,意境深遠。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