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阮亭宮詹告祭南海神還朝

奠璧滄溟到海東,霓旌初下祝融宮。 中朝保傅封禪重,北斗聲名劍舄崇。 駐蓋便尋遺逸士,懷鉛還問舊孤忠。 相逢一賞猗蘭操,不覺哀弦在爨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奠璧:古代祭祀時用以獻神的玉器,此處指祭祀南海神時獻上的祭品。(奠 diàn,璧 bì)
  • 滄溟:大海。(溟 míng)
  • 霓旌:一種彩色的旗子,此處指帝王出行時的儀仗。(霓 ní,旌 jīng)
  • 祝融宮:傳說中祝融居住的宮殿,此處指南方的神廟。(融 róng)
  • 保傅:古代輔導天子和諸侯子弟的官員,這裏指王阮亭的重要地位。
  • 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上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禮,此處表示重大的祭祀活動。(禪 shàn)
  • 劍舄:劍和鞋,借指達官貴人。(舄 xì)
  • 遺逸士:指隱士。
  • 懷鉛:指從事著述。
  • 猗蘭操:古琴曲名,相傳爲孔子所作,表達了賢者不遇的心情。
  • 哀弦:悲哀的絃樂聲。
  • 爨桐:指焚燒桐木爲炊,此典故說的是蔡邕聽人燒桐木做飯時,聽到木頭的爆裂聲,知道這是塊好木材,於是要來製成琴,果然聲音很好。後以「爨桐」比喻遭譭棄的良材或表哀傷苦痛。(爨 cuàn)

翻譯

在大海之東獻上祭祀的玉器,帝王的儀仗來到了南方的神廟。朝中的重臣參與這重大的祭祀,如北斗般聲名顯赫,達官貴人對其尊崇有加。停下車蓋便去尋找隱士,懷着著述的心思還去詢問舊時的孤忠之臣。相遇之時一同欣賞《猗蘭操》,不知不覺中,悲哀的絃樂之聲彷彿從遭譭棄的桐木中發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王阮亭宮詹告祭南海神還朝的情景,展現了這一事件的莊重和重要性。詩中通過「奠璧滄溟」「霓旌初下」等詞語,烘托出祭祀的神聖氛圍和王阮亭的尊貴地位。同時,詩人提到尋找遺逸士和詢問舊孤忠,體現了對人才和忠誠的關注。最後,「相逢一賞猗蘭操,不覺哀弦在爨桐」則在優美的情境中融入了一絲淡淡的憂傷,可能暗示了賢者不遇或某種無奈的情感。整首詩意境宏大,用詞典雅,將祭祀、尋訪人才等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這一事件的複雜感受。

黎延祖

黎延祖,字方回。番禺人。遂球長子。明思宗崇禎貢生,以父蔭錦衣衛指揮僉事。明亡,隱居不仕。有《瓜圃小草》。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二有傳。 ► 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