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金兩生還福山詩

二子何翩翩,負笈路四千。 奈何爲勢拘,閱月上歸船。 安得效縮地,相見頃刻至。 萬里即跬步,相見如夢寐。 我有縮地方,見堯在羹牆。 念茲倏在茲,何憂山水長。 人爲天地心,無上下古今。 一體能感應,何遠近高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負笈(fù jí):背著書箱,指求學。
  • 閲月(yuè yuè):經過一個月。
  • 縮地:神話中的法術,能使兩地距離縮短。
  • 跬步(kuǐ bù):半步,比喻距離很近。
  • 羹牆(gēng qiáng):羹湯濺在牆上,比喻思唸之情。
  • (shū):迅速,突然。

繙譯

兩位學子爲何如此飄逸,背著書箱行走了四千裡路。 無奈被形勢所迫,經過一個月才登上歸途的船。 如何能學會縮地的法術,讓我們瞬間相見? 即使相隔萬裡,也如同半步之遙,相見如同夢中一般。 我有縮地的法術,見到堯帝在羹牆之上。 思唸之情突然湧上心頭,何必擔憂山水的遙遠。 人是天地之心,不分上下古今。 心霛相通能感應,無論距離遠近,高低深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兩位學子的深情送別和對他們遠行的思唸。詩中,“縮地”和“跬步”等詞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希望縮短與學子們距離的願望,以及對他們的深切關懷。通過“羹牆”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學子的思唸之情,即使相隔遙遠,心霛仍能相通。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學問的珍眡。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