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紵山作二首
茲山未稱高,羣阜胡若挹。
當其歌繞時,雲霞四面集。
響戛忽若低,衣飄復如襲。
灑酒滴春華,至今芳草溼。
灼灼芙蓉姿,尚染胭脂汁。
賓從紛流水,委蛇朱履趿。
頤指山嶽頹,風雲惟呼吸。
不是孟參軍,誰能不失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紵(má):一種粗糙的布料
- 羣阜(qún fù):連綿的山巒
- 雲霞(yún xiá):雲彩和霞光
- 戛(jiá):撞擊聲
- 襲(xí):襲擊
- 灑酒滴春華:在春天灑酒,酒滴落在春天的花朵上
- 芳草溼:芳草潮溼
- 芙蓉(fú róng):一種美麗的花朵
- 胭脂(yān zhī):紅色的顏料
- 委蛇(wěi shé):形容行走時姿態優美
- 朱履(zhū lǚ):紅色的鞋子
- 頤指山嶽頹:指着山峯頹廢不堪
- 孟參軍(mèng shēn jūn):指孟獲,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
翻譯
登上白紵山寫了兩首詩
這座山還不算很高,周圍有連綿的羣山。
當我吟唱時,雲彩和霞光圍繞着。
聲音撞擊的聲音忽高忽低,衣袂飄動又如同襲擊。
灑下酒,滴在春天的花朵上,至今依然溼潤着芳草。
美麗的芙蓉花姿態優美,還沾染着紅色顏料。
客人們隨着流水而來,腳上穿着紅色的鞋子。
指着山峯頹廢不堪,風雲只是呼吸。
不是像孟獲那樣的將領,誰能不感到失色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登上白紵山時的景象,通過描寫山巒、雲霞、聲音、衣袂、花草等元素,展現了一幅美麗而動人的畫面。詩人運用生動的描寫和比喻,將登山的體驗與自然景色融爲一體,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最後一句表達了對孟獲這位英勇將領的敬佩之情,突顯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敬畏。整首詩意境優美,富有詩意,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英雄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