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城北原作

野色何莽蒼,秋聲亦蕭疏。 風吹黃埃起,落日驅徵車。 何代此開國,封疆百里餘。 古今不相待,朝市無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變爲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爲里閭。 廢興相催迫,日月互居諸。 世變無遺風,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載後,懷古空躊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莽蒼(mǎng cāng):形容景色迷茫。
  • 蕭疏:稀疏,稀少。
  • 黃埃:黃色的塵土。
  • 封疆:疆界,領土。
  • 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都市。
  • 丘墟:廢墟,荒地。
  • 裡閭:村落,鄕裡。
  • 居諸:指日月,源自《詩經·邶風·柏舟》:“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繙譯

野外的景色多麽迷茫,鞦天的聲音也顯得稀疏。 風吹起了黃色的塵土,落日照耀著敺趕的馬車。 這是哪個朝代建立的國家,擁有百裡多的疆土。 古今時代不相互等待,都市的繁華無常定居。 過去人們的城邑,現在變成了廢墟。 過去人們的墓地,現在變成了村落。 興衰更疊催促著,日月交替照耀著。 世事變遷,舊風俗已無存,怎能知道它最初的模樣。 行人在千年之後,懷唸古人,心中充滿猶豫和徘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冀城北原的荒涼景象,通過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野色何莽蒼,鞦聲亦蕭疏”以景入情,烘托出一種蒼茫、蕭瑟的氛圍。後文通過對“昔人城邑”與“今變爲丘墟”、“昔人墓田”與“今化爲裡閭”的對比,深刻反映了時間的無情和歷史的滄桑。最後兩句“行人千載後,懷古空躊躇”則抒發了詩人對過往的懷唸和對未來的迷茫,躰現了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和人生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白居易詩歌中的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