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

奇果標南土,芳林對北堂。 素華春漠漠,丹實夏煌煌。 葉捧低垂戶,枝擎重壓牆。 始因風弄色,漸與日爭光。 夕訝條懸火,朝驚樹點妝。 深於紅躑躅,大校白檳榔。 星綴連心朵,珠排耀眼房。 紫羅裁襯殼,白玉裹填瓤。 早歲曾聞說,今朝始摘嘗。 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 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霜。 燕支掌中顆,甘露舌頭漿。 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 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粹液靈難駐,妍姿嫩易傷。 近南光景熱,向北道途長。 不得充王賦,無由寄帝鄉。 唯君堪擲贈,面白似潘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標示,這裏指荔枝是南方的特產。
  • 漠漠:形容素淨而清淡的樣子。
  • 煌煌:形容光彩奪目。
  • :舉,這裏形容荔枝枝條茂盛,重壓在牆上。
  • 弄色:玩弄色彩,這裏指荔枝在風中搖曳生姿。
  • 爭光:爭輝,指荔枝的色澤在陽光下更加鮮豔。
  • 躑躅:一種紅色的花,這裏用來形容荔枝的顏色。
  • 檳榔:一種果實,這裏用來比較荔枝的大小。
  • 燕支:即胭脂,這裏形容荔枝的顏色鮮豔。
  • 甘露:甜美的露水,這裏形容荔枝的味道。
  • 遐方:遠方。
  • 粹液:精華的汁液,指荔枝的汁液。
  • 妍姿:美麗的姿態,指荔枝的外觀。
  • 光景:景象,這裏指氣候。
  • 潘郎:指潘安,古代美男子,這裏用來比喻楊八使君的英俊。

翻譯

荔枝作爲南方的特產,在北堂的芳林中格外引人注目。春天時,它的花朵素淨而清淡,到了夏天,果實則光彩奪目。葉子低垂,覆蓋着門戶,枝條茂盛,重壓在牆上。起初,它在風中搖曳生姿,漸漸地,在陽光下更加鮮豔。傍晚時,樹枝上的荔枝像懸掛的火焰,早晨則像點綴的妝容。它的顏色比紅躑躅還要深,大小與白檳榔相仿。星星般的花朵點綴其間,果實像耀眼的房間。紫羅蘭色的外殼襯托着,裏面是白玉般的果肉。早年曾聽聞荔枝的美名,今天終於親手摘下品嚐。品嚐時,味道彷彿來自天上,香氣異於世間。它的潤澤勝過蓮花的清水,鮮美超越了霜後的橘子。荔枝像掌中的胭脂顆,味道甜美如甘露。因爲稀少而顯得珍貴,因爲天高而顯得渺茫。在炎熱的夏日生長,又因遠在南方而難以送達遠方。荔枝的精華汁液難以長久保存,美麗的姿態也容易受損。南方氣候炎熱,而北方的路途遙遠。無法成爲王者的貢品,也無法寄往帝都。只有你能贈送給我,你的面容白皙如潘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荔枝的美麗與珍貴,通過對荔枝生長環境、外觀特徵和口感的細膩描寫,展現了荔枝的獨特魅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如「丹實夏煌煌」、「嚼疑天上味」等,生動傳達了荔枝的色澤、香氣和口感。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荔枝稀有和難以保存的遺憾,以及對遠方友人的思念。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讚美了荔枝,也寄託了詩人的情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