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一氣:指自然之氣,這裏指季節的變化。
- 昏旦:黃昏和清晨。
- 洞房:深邃的內室。
- 蒺藜(jí lí):一種帶刺的野生植物。
- 殊未夷:特別未平,指心情未平靜。
- 迢迢:遙遠的樣子。
- 不獲騁:未能施展才華。
- 天遠何由稽:天空遙遠,如何能探究其究竟。
- 山中荑(tí):山中的嫩芽,這裏指採集草藥。
翻譯
隨着季節的變化,黃昏和清晨都變得寒冷而淒涼。深邃的房間裏,風和露水都顯得格外冷清。田野中的鳥兒已經改變了它們的形態,秋天的蘭花與帶刺的蒺藜混雜在一起。作爲客人,久居他鄉,我已感到衰老,心中對人的思念特別未平。在慘淡的白日將盡時,回家的路顯得遙遠而迷茫。世道衰敗,我未能施展才華,天空遙遠,我如何能探究其究竟。我長久地思念着讀書的地方,想要採集山中的嫩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初冬時節的淒涼景象,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來反映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迷茫。詩中,「一氣變昏旦」和「田禽亦已化」等句,巧妙地運用自然現象來象徵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無常。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遠方的嚮往,體現了詩人深沉的思考和對理想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感悟。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