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上頭:一作「山頭」。
序
這是一首依據古老的民間傳説寫成的抒情小詩。相傳,古代有箇女子,因爲丈夫離家遠行,經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望丈夫歸來。但是許多年過去了,丈夫終未回來,這女子便在山巓化爲石頭。石頭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翹首遠望,人們就把此石稱作望夫石,此山稱作望夫山了。這箇故事起源於今湖北武昌附近,由於流傳廣泛,許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臺。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不少以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説作爲題材的作品,王建的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眾多的詩作中獨具特色。
頭四句十二字,繪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圖畫。這裏有浩浩不斷的江水,江畔屹立著望夫山,山頭佇立著狀如女子翹首遠眺的巨石。山,無語佇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形象之鮮明,自不待言。値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描繪中,包孕了豐富的思想內容,融入了詩人的深摯情意。「望夫處,江悠悠」,寫出望夫石的環境、氣氛。「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絶,旣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鬱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託望夫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仿佛是一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喩了思婦懷遠,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絶。讀到這裏,我們自然會想起白居易《長相思》詞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這悠悠不盡的情思,同悠悠不絶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麽?「悠悠」在這裏旣是寫景狀物,渲染環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思婦相思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眞有一石三鳥之妙。
「化爲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擬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爲石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夫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思婦登臨的長久,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灕盡致。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美的民間傳説作了生動的藝術槪括,著筆不多,卻收到了動人的藝術效果。
接下去,「山頭日日風復雨」,是説望夫石風雨不動,堅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長久地經受著風吹雨打,然而它沒有改變初衷,依然佇立江岸。這裏寫的是石頭的形象和品格,説的仍是思婦的堅貞。她歷經了種種艱難困苦,飽嘗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懷著至死不渝的愛情,依然在盼望著,等待著遠方的行人。這純樸而優美的節操,這堅貞的愛情,難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麽?
千種相思,萬種離情,她有多少話要對遠行的丈夫傾吐啊!「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遠行的丈夫歸來之 時,這佇立江邊的石頭定然會傾訴相思的衷腸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歸?「妾心正斷絶,君懷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時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婦的相思麽?行人歸來日,石頭能否説話呢?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思索,詩人卻就此戛然停筆了。結句實在是含悠然不盡之意,給人以美的啓示和美的享受。
這首詩於平淡質樸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詩人衹描寫了一箇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間的感受,平平寫出,象是信手拈來,不費力氣,然而卻是情意無窮,耐人咀嚼,發人深想,極有情味,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望夫處:指女子等待丈夫的地方。
- 江悠悠:江水悠長,形容時間的流逝。
- 化爲石:比喻女子等待的執着,如同變成了石頭一樣堅定不移。
- 上頭:指山頂或高處。
- 風復雨:風雨交加,形容環境的惡劣。
- 行人歸來:指丈夫歸來。
- 石應語:石頭彷彿會說話,表達了女子內心的渴望和期盼。
翻譯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悠悠流淌,女子如同化作了石頭,堅定地不回頭。 山頂上,日復一日,風雨交加,當遠行的丈夫歸來時,那塊石頭彷彿會開口說話。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位女子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堅定等待。詩中的「望夫處,江悠悠」描繪了女子孤獨等待的場景,而「化爲石」則形象地表達了她的執着和堅定。最後兩句「上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則通過環境的惡劣和石頭的擬人化,加深了女子內心的期盼和孤獨。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唐代詩人王建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細膩描繪。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