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拼音

所属合集

#高中北京版

注釋

坐:一作“上”。 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敍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敍事,描寫環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爲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 在表現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爲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賞析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靑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衹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値秋季,凉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靑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 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綫,使邊塞征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箇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 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説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
  • 無那:無奈。

翻譯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聳立着一座百尺高樓,黃昏時分獨自坐在樓上感受着秋天海邊的風。又吹起了羌笛曲《關山月》,無奈那遠在萬里之外的閨中妻子的深深憂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戍邊戰士在烽火城西的百尺樓上,於黃昏時獨處於秋風吹拂之中的情景。通過「更吹羌笛關山月」,展現了戰士以笛聲寄託情思,而最後一句「無那金閨萬里愁」則將視角轉向遠方的妻子,表現出戰士對妻子的思念以及戍邊生活的無奈和寂寥。詩中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通過簡潔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深遠的意境,讓人體會到戍邊者複雜的內心世界以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情感影響。

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