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鄭使君招飲七星巖

端州城北有崧臺,臺下千秋石室開。 倚檻牂牁來萬里,攀蘿星斗近三臺。 蛟龍夏壑羣穿窟,鸚鵡風林數舉杯。 受簡焉能今白首,賦成人羨大夫才。
拼音

所属合集

#四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州:地名,今廣東省肇慶市。
  • 崧臺:地名,位於端州城北。
  • 牂牁(zāng kē):古代地名,位於今貴州省境內。
  • 三臺:指天上的三臺星,比喻高遠。
  • 夏壑:夏天的山谷。
  • 鸚鵡風林:指風景優美的林地。
  • 受簡:接受簡牘,指接受文書或命令。
  • 白首:白髮,指年老。
  • 大夫:古代官職,此處指有才華的官員。

翻譯

在端州城北有一座崧臺,臺下是千秋不朽的石室。 倚着欄杆,可以看到萬里之外的牂牁江水,攀着藤蘿,彷彿星斗近在咫尺。 夏天,蛟龍在山谷中穿梭,鸚鵡在風林中舉杯歡聚。 我雖已白髮蒼蒼,但仍希望能接受新的文書,完成這首詩,人們都羨慕我有大夫般的才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初夏時節,鄭使君在七星巖招飲的場景。詩中,「崧臺」、「石室」等意象展現了端州的自然景觀,而「牂牁」、「星斗」則通過誇張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遠方的嚮往和對高遠的追求。後兩句通過對「蛟龍」、「鸚鵡」的描繪,進一步以動物的活動來映襯人的歡聚。結尾處,詩人表達了自己雖老但志在千里的豪情,以及對才華的自信和自豪。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卓越的才華。

葉春及

明浙江歸安人,字化甫。隆慶初由鄉舉授教諭,上書陳時政三萬餘言,都人傳誦。後遷惠安知縣,尋引歸。後以薦爲鄖陽同知,入爲戶部郎中卒。工詩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