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齋 [ 宋] 詹初
生生天地心,吾人秉其真。
虛靈無一物,純然惟元仁。
如何彼放失,物慾共沉淪。
客感乃爲主,本主翳埃塵。
鑑此去物慾,而求我真純。
求之真即見,端然還在身。
祗恐物與欲,乘間復來侵。
念茲心益奮,日夜終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二 [ 明] 王守仁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亦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爲何而學?學個甚?”
曰:“嘗聞先生教,學是
童心說 [ 明] 李贄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爲不可,是以真心爲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五十二 [ 明] 王守仁
問:“道一而已,古人論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無方體,不可執著,卻拘滯於文義上求道,遠矣。如今人只說天,其實何嘗見天?謂日、月、風、雷即天,不可;謂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
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四 [ 明] 王守仁
來書又有云:“人情機詐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爲所欺;覺則自入於逆億。夫逆詐,即詐也;億不信,即非信也;爲人欺,又非覺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間,背覺合詐者多矣。”
不逆、
傳習錄 · 卷中 · 答羅整庵少宰書 · 一 [ 明] 王守仁
某頓首啓: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爲極
求賢令 [ 漢] 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尙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
莊子 · 外篇 · 知北遊 [ 周] 莊子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爲謂焉。知謂無爲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爲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
論語·述而篇 [ 周] 孔子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無齋記 [ 清] 劉大櫆
天下之物,無則無憂,而有則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無目,何愛於天下之色?無耳,何愛於天下之聲?無鼻無口,何愛於天下之臭味?無心思,則任天下之理亂、是非、得失,吾無與於其間,而吾事
心術 [ 宋] 蘇洵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七十八 [ 明] 王守仁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爲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