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拼音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説:「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箇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注釋

涉:過,渡。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此:這樣。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刻箇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幷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箇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箇絶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衹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賞析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爲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偰逊

本名偰(xiè)伯遼遜,字公遠,維吾爾族。偰哲篤長子,偰列篪姪。居集慶路溧陽(今江蘇溧陽)。元順帝至正五年(西元一三四五年)進士,任翰林應奉、宣政院斷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經。因丞相哈麻與其父偰哲篤有怨,伯遼遜遭忌,出守單州,丁父憂,寓大寧(熱河平泉)。至正十八年(西元一三五八年)紅巾軍克上都,逼大寧,伯遼遜爲避亂,攜子弟逃至髙麗。髙麗恭愍王(西元一三五二年至一三七四年)曾在元廷侍太子於端本堂,與伯遼遜有舊誼,故對其待遇優渥,封髙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遜。元至正二十年(西元一三六〇年)卒於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髙麗,子孫先後出仕髙麗、朝鮮,其家族綿延至今。有《近思齋逸稿》傳世。事見《髙麗史·偰遜傳》。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