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

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蔆荇滿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蘆葉有聲疑霧雨,浪花無際似瀟湘。 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
拼音

所属合集

#湖

注釋

南湖:即今浙江紹興的鑑湖。 檻(jiàn):欄杆,此處似指湖邊臺榭上的欄杆,亦泛指臺榭。按:劉學鍇先生據末句“篷艇”二字斷言此“檻”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檻”字确實有指船之意,但所指多爲大型船只,又與“篷艇”不符。不過,對此字的理解幷不影響全篇,讀者可自辨之。 蔆荇(xìng):二者結爲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飛夕陽:即“夕陽飛”的倒裝,意謂在夕陽下飛。 霧雨:蒙蒙細雨。 瀟湘:今湖南湘江與瀟水的幷稱。 篷艇:即篷船。 楚鄉:指飛卿在吳地(吳被楚滅,故又稱楚地)太湖附近的舊鄉。

《南湖》是唐朝時期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温庭筠。 “野船”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練過纔下筆的,其中透著一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意蘊,而飛卿之所以客居他鄉,不正是被俗事所擾麽?飛卿筆下多次出現類似這般適於隱逸的景物,可見他對野趣是頗有眷戀的。“疑霧雨”的“疑”字用得亦傳神,蒙蒙如霧靄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進一步的將雨“細”化,細到衹能聞聲,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學中,常有將動詞用作形容詞的,然而若使讀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詞性的轉變,則雕鑿之迹顯矣,實非上品。而觀飛卿此“疑”字的用法,詞性未變,但卻有形容詞之效,極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檻(jiàn):欄杆。
  • 翻翻:形容菱荇在風中翻轉的樣子。
  • 菱荇(xìng):菱角和荇菜,水生植物。
  • 回塘:曲折迴環的池塘。
  • 著岸:靠岸。
  • :緊挨着。
  • 瀟湘:瀟水和湘水,在今湖南境內,常用來代指江南水鄉。

翻譯

湖面上微風輕拂,吹入欄杆帶來絲絲涼意,菱角和荇菜在風中翻舞,佈滿了曲折迴環的池塘。一艘艘無人的小船靜靜地靠在岸邊,緊挨着春天的綠草,水鳥帶着波光在夕陽的餘暉中飛翔。風吹蘆葉沙沙作響,讓人恍惚以爲是霧雨來臨,那無邊無際的浪花,就好像瀟湘之地的美景。我這個乘坐在篷艇中瀟灑東歸的遊子,整日看着這番景色,心中不禁回憶起楚地的家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南湖優美且富有動感的景色。開篇「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從觸覺和視覺入手,微風送涼,菱荇翻動,讓南湖的清幽與靈動躍然眼前。頷聯「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靜態的野船和動態的水鳥,一動一靜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營造出寧靜又充滿生機的氛圍 。頸聯「蘆葉有聲疑霧雨,浪花無際似瀟湘」,通過聽覺和比喻,將風吹蘆葉的聲音比作霧雨,把南湖無邊的浪花比作瀟湘之景,不僅增添了南湖的神祕朦朧美,還拓寬了詩歌的意境。尾聯「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點明詩人身份,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觸景生情,表達了對楚鄉的深沉思念。整首詩情景交融,展現了南湖獨特的魅力,也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愫。

溫庭筠

溫庭筠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