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拼音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羣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注釋

玉簟(diàn)秋:意謂時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蘭舟:《述異記》卷下謂: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製作舟船的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爲舟之美稱。一説「蘭舟」特指睡眠的牀榻。 錦書:對書信的一種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云:蘇蕙織錦爲回文旋圖詩,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竇滔。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德甫離別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詞作。

賞析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晉竹《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絶」(陳亦峰《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説明這是「已凉天氣未寒時」(韓致堯《已凉》詩)。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託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旣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凉,旣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凉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鈎連上下。它旣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後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同叔《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少游《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李後主《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温飛卿《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絶」(馮正中《三台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繫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絶:「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旣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喩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同叔《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夢得《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爲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説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靑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靑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鎔鑄、裁翦爲兩箇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旣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説此情已由「思」而化爲「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爲人所稱道的名句。王阮亭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文正《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兪彥《長相思》之「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用易安詞句。這説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靑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易安的這一點化,就是一箇成功的例子,王阮亭也認爲范句雖爲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纔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敍,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纔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旣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箇四字句衹是整首詞的一箇有機組成部分,幷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託,特別因與前面另兩箇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餘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易於爲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diàn):竹蓆。
  • 錦書:書信的美稱。

繙譯

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散發著殘餘的香氣,竹蓆也透出了鞦的涼意。輕輕地解開羅裙,獨自登上那精致的蘭舟。白雲中是誰寄來了書信?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歸的時候,月光灑滿了西邊的亭樓。 花兒獨自地飄落,水也獨自地流淌。一種同樣的相思,牽連著兩処的閑愁。這種感情沒辦法消除,才從緊蹙的眉頭上消退,卻又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經典之作,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情感的細膩描繪,營造出一種清幽、哀怨而又深情的意境。詞的上闋以景襯情,“紅藕香殘玉簟鞦”既點明了時節,又烘托出一種落寞的氛圍。“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表現出詞人的孤獨和寂寞。“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廻時,月滿西樓”,則通過對書信的期待和對月景的描寫,渲染出深深的思唸之情。下闋直抒胸臆,“花自飄零水自流”,進一步烘托出一種無奈之感。“一種相思,兩処閑愁”,將情感從個人延伸到雙方,更躰現了感情的深沉和廣泛。最後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生動地描繪出相思之苦難以排遣,情感表達細膩而深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詞人的深情與哀怨。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