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衣服
冠稱元服,衣曰身章。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號;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上公命服有九錫,士人初冠有三加。簪纓縉紳,仕宦之稱;章甫縫掖,儒者之服。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
葛屨履霜,誚儉嗇之過甚;綠衣黃裏,譏貴賤之失倫。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後曰裾。敝衣曰襤褸,美服曰華裾。襁褓乃小兒之衣,弁髦亦小兒之飾。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後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狐裘三十年,儉稱晏子;錦幛四十里,富羨石崇。
孟嘗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釵十二行。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綺羅之輩,非養蠶之人。貴着重裀疊褥,貧者裋褐不完。卜子夏甚貧,鶉衣百結;公孫弘甚儉,布被十年。南州冠冕,德操稱龐統之邁衆;三河領袖,崔浩羨裴駿之超羣。
虞舜製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褲,所以待有功。唐文宗袖經三浣,晉文公衣不重裘。衣履不敝,不肯更爲,世稱堯帝;衣不經新,何由得故,婦勸桓衝。王氏之眉貼花鈿,被韋固之劍所刺;貴妃之乳服訶子,爲祿山之爪所傷。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三章未遇,夫妻寒夜臥牛衣。綬帶輕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將;葛巾野服,陶淵明真陸地神仙。服之不衷,身之災也;縕袍不恥,志獨超歟。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冠稱元服,衣曰身章。冠爲帽子,戴在頭上,頭爲元首,所以稱元服。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號;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弁:音便,古時的一種官帽,通常配禮服用。舄:,音細,重木底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爲帝王大臣穿)。又說:上朝穿的叫履,祭祀穿的叫舄,宴會穿的叫屣,音喜。
上公命服有九錫,士人初冠有三加。九錫:君王賜的九種物品。三加:士人行冠禮先行戴緇布冠,再戴皮弁,最後戴爵弁,稱爲三加。
簪纓縉紳,仕宦之稱;章甫縫掖,儒者之服。簪纓:既首笄(音急,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和冠索,仕宦們固定帽子的飾物。章甫縫掖:指孔子穿戴過的章甫冠和縫掖衣。
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青衿:青領的衣服,是生員的裝束。
葛屨履霜,誚儉嗇之過甚;綠衣黃裏,譏貴賤之失倫。葛屨:草鞋。綠衣黃裏:綠是賤色,而反以爲衣,黃是高貴之色,而反以爲裏,是貴賤顛倒。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後曰裾。襟:衣前衽。裾:衣後幅。
敝衣曰襤褸,美服曰華裾。
襁褓乃小兒之衣,弁髦亦小兒之飾。弁髦:兒童頭髮垂下來,就要戴弁帽,稱爲弁髦。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後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左衽:衣襟開在左邊,錦衣夜行:晚上穿着錦繡的衣服行走。
狐裘三十年,儉稱晏子;錦幛四十里,富羨石崇。晏子:齊相國,很儉樸。石崇:晉代富豪,曾作錦幢四十里。
孟嘗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釵十二行。春秋時孟嘗君手下三千門客都用珠裝飾鞋,稱爲珠履客。牛僧儒:唐朝宰相,金釵十二行:指妻妾衆多。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綺羅之輩,非養蠶之人。狐狸腋下的毛很珍貴,但很少。
貴者重裀疊褥,貧者裋褐不完。裀:通茵,坐墊。本句意爲坐墊重重疊疊。短褐:粗毛布衣。
卜子夏甚貧,鶉衣百結;公孫弘甚儉,布被十年。子夏:孔子的學生,家貧,衣服上打滿補丁,像掛着很多鶉鳥。公孫弘:漢武帝時大臣,很儉樸。
南州冠冕,德操稱龐統之邁衆;三河領袖,崔浩羨裴駿之超羣。德操:司馬德操,漢末人,曾稱讚龐統爲“南州冠冤”,即南州人士的領袖。崔浩:北魏人,皇帝曾對崔浩說:裴峻是三河領袖。
虞舜製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褲,所以待有功。韓昭侯命令將一條破舊褲子收藏,等待賞賜給有功之士。
唐文宗袖經三浣,晉文公衣不重裘。唐文宗曾說:“我這身衣服已洗過三次。”柳公權卻說:“皇帝應該考慮大事,不應考慮洗衣服這樣的小事。”衣不重逑:不穿兩重裘皮的衣服,以示節儉。
衣履不敝,不肯更爲,世稱堯帝;衣不經新,何由得故,婦勸桓衝。
王氏之眉貼花鈿,被韋固之劍所刺;貴妃之乳服訶子,爲祿山之爪所傷。韋固遇到月下老謀深算 ,老人告訴韋固姻緣天定。韋固問:“我的妻子在哪裏?”,老人說:“現在只有三歲,城北賣菜陳氏的女孩子就是。”韋固前去看,那個女孩子很醜,他就讓奴僕用劍刺傷女孩子的眉心。十四年以後,相州刺史王泰將養女嫁給韋固,王氏女子眉心總貼着花鈿,韋固問其中緣由,回答說:“我是郡守的女兒,父親死在任上,小時候乳母菜撫養我,被賊人刺傷,傷痕還在。”服訶:戴着胸衣。楊貴妃被安祿山抓傷了乳房,就繡了一件胸衣罩在乳房上。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寒夜臥牛衣。王章:漢代人,家貧,曾病臥於牛衣中,哭着與妻訣別,妻子說:“城中的人,誰能比得上你,爲什麼不振作起來,反而哭呢?”後來王章做了京兆尹。
綬帶輕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將;葛巾野服,陶淵明真陸地神仙。羊叔子:晉代人羊祜,字叔子。任荊州都督時,穿着斯文,被稱爲斯文主將。陶淵明:晉代人。常戴葛巾,穿山裏人的衣服,被稱爲陸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災也;縕袍不恥,志獨超歟。衣服不合身份,就有災禍。縕袍:舊袍子。子路穿着縕袍,站在穿皮裘的人中間,不覺低人一等,孔子讚揚他的志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