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 ·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杜陵老頭居住在杜陵,每年種了貧瘠的田地一頃多。 三月份沒有雨刮着旱風,麥苗不開花不多枯黃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沒熟都已經乾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報告真相,急迫收租、兇暴徵稅以求通過考覈得獎賞。 典當桑園、出賣田地來繳納官府規定的租稅,明年的衣食將怎麼辦? 剝去我們身上的衣服,奪掉我們口中的糧食。 虐害人傷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鉤、牙齒象鋸一樣地吃人肉! 不知什麼人報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憐憫、瞭解人們的困苦。 白麻紙上書寫着施恩佈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 昨天里長纔到門口來,手裏拿着公文張貼在鄉村中。 十家繳納的租稅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們君王免除租稅的恩惠。

注釋

人弊:一作「八弊」。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這時白居易新任左拾遺,上疏陳述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唐憲宗總算批準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罪己詔;但實際上不過是搞了箇籠絡人心的騙局。爲此,白居易寫了《輕肥》和這首《杜陵叟》。 這首詩在禾穗靑乾,麥苗黃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現出兩箇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一箇是,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災民們「典桑賣地納官租」;接著的一箇是,在「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里胥才慢騰騰地來到鄉村,宣布「免稅」的「德音」,讓災民們感謝皇帝的恩德。 詩人説他的這首詩是「傷農夫之困」的。「杜陵叟」這箇典型所槪括的,當然不僅是杜陵一地的「農夫之困」,而是所有農民的共同遭遇。由於詩人對「農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當寫到「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稱爲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爲了自己陞官發財而不顧農民死活的「長吏」:「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鈎爪鋸牙食人肉?」作爲唐王朝的官員,敢於如此激烈地爲人民鳴不平,不能不使我們佩服他的勇氣。而他塑造的這個「我」的形象,以高度槪括地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反抗精神而閃耀著永不熄滅的藝術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値。 正面寫「長吏」衹用了兩句詩,但由於先用災情的嚴重作鋪墊,後用「我」的控訴作補充,中間又揭露了封建社會最本質的東西,所以著墨不多而形象凸現,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農民遭災,卻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現實以博取皇帝的歡心,這個長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嗎?「明知」夏秋兩熟,顆粒未收,農民已在死亡綫上掙紥,卻硬是「急斂暴徵求考課」,這不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質的東西嗎? 從表面上看,詩人鞭撻了長吏和里胥,卻歌頌了皇帝。然而細繹全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長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課」;對於里胥的刻畫,著重於「方到門」:顯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課者,考核官吏的政績也。旣然長吏們「急斂暴徵」是爲了追求在考課中名列前茅,得以陞官,那麽,考課的目的是什麽,也就不言而喩了。「里胥」有多大的權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方到門」來宣布「免稅」的「德音」,難道會沒有人支持嗎?事情很清楚:「帝心惻隱」是假,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眞,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詩人能懷著「傷農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過筆下的藝術形象予以揭露,是難能可貴的。 事實上,當災荒嚴重的時候,由皇帝下詔免除租稅,由地方官加緊勒索,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乃是歷代統治者慣演的雙簧戲。蘇軾在《應詔言四事狀》裏指出「四方皆有‘黃紙放而白紙催’之語」(在唐代,皇帝的詔書分兩類:重要的用白麻紙寫,叫「白麻」;一般的用黃麻紙寫,叫「黃麻」。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此後,范成大在《後催租行》裏所寫的「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朱繼芳在《農桑》裏所寫的「淡黃竹紙説蠲逋,白紙仍科不嫁租」,就都是這種雙簧戲。而白居易,則是最早、最有力地揭穿了這種雙簧戲的現實主義詩人。

賞析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杜陵,地名,即漢宣帝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這首新樂府詩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長安市郊的土生土長的農民,他世世代代以種地爲業,守着一頃多的薄田,過着衣食不繼的日子。中國文人的詩歌中,少不了風花雪月,也有的是閒情雅緻,但是有意識地不但以農民作爲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勞苦大衆的立場上,爲他們鳴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還是不多見的。在這一點上,白居易可以說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夠在詩歌中大聲疾呼地爲民請命,並不是想在題材上獵奇出新,而是源於他對朝廷政治前景和國計民生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視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層的羣衆,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悲慘,而且向來是無人過問的。這位不知姓甚名誰的杜陵叟處在水深火熱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無雨,並不是指的農曆三月整整一個月不下雨,而是說從808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連續三個月沒有下雪和下雨。據史料記載,這一年直到閏三月才下了一場像樣的雨,爲此,白居易還專門寫了一首《賀雨》詩表達他當時喜悅的心情。在靠天吃飯的日子裏,長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麥,從下種到返青就沒有一滴雨水的滋潤,結果還沒有到秀穗的時候大多已經幹黃枯死了。夏糧既然沒有收成,只有指望秋糧了,可是農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場早來的霜降,卻使得“杜陵叟”可憐的願望又一次成爲了泡影,地裏的秋莊稼還沒有成熟就都被凍死而乾枯了。兩季糧食幾乎顆粒無收,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農夫之困”,也是“天災之困”。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長吏,泛指上級長官,這裏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考課,指古代考查官員政績的好壞,以此作爲升降的標準。原來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農夫”受了天災,卻不向上方報告災情,而是愈發加緊橫徵暴斂,強行收取租稅。他要造成一個“大災之年不減稅收”的政績,以取悅上方,給朝廷留下一個稱職的印象,爲他以後的加官晉爵打下基礎。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這兩句詩是說,“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這樣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僅有的幾棵桑樹典當出去,可是仍然不夠繳納“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賴以爲生的土地賣了來納稅完糧。可是桑樹典了,“薄田”賣了,到時候連“男耕女織”的本錢都沒有,第二年的生計也沒有辦法了。這種來自“長吏”的人禍,讓“農夫之困”愈發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對的“人禍之困”比“天災之困”更加無情、更加殘酷時,白居易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了。本來從詩歌的一開始,他是以第三人稱的面目出現的,可是寫到這裏,他義憤填膺,轉而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出場控訴起來,“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樹,賣了薄田,織不了布,種不上地,到時候沒吃沒穿,我們怎麼生活啊?”這種由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的轉換,實際上是作者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他已經全然忘記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貴身份,而自覺地站在了無依無靠的“杜陵叟”一邊,這對於一個封建文人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著名的漢樂府《陌上桑》中有這樣的詩句:“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爲羅敷。”那也是站在詩中主人公同一立場的第一人稱的口吻,不過,因爲那首詩本來就是樂府民歌,所以不足爲奇,它所表達的是勞動人民對他們這個階級的優秀女子的由衷自豪與熱愛,可白居易並不是窮苦百姓中的一員,而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士大夫,所以這種感情角色的自然換位,對於封建社會的官僚階層的絕大多數成員來說,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白居易這種古道熱腸、俠肝義膽,完全是“詩聖”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繼承,而且這也是他能在後來接過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發起新樂府運動的重要主觀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場上,對那些統治階級中,只管個人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貪官污吏而進行的面對面的嚴厲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們比喻成了“鉤爪鋸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採用了語氣極爲強烈的反問句式,激憤之情躍然紙上而溢於言表。作爲一個衣食無憂的政府官吏,能夠對“農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夠如此直接激烈地爲人民鳴不平,在當時實在是不多見的。 詩歌的前半部分,作者的內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詩歌后半部分的一開始,苦不堪言的“農夫”的命運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放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白麻紙,古時詔書用白紙頒佈,到了674年——676年期間(唐高宗上元年間),因爲白紙容易被蟲蛀蝕,所以一律改用麻紙。放德音,宣佈恩詔,即下文所言減免賦稅的詔令。京畿,古時稱國都周圍的地區。杜陵所在地屬國都長安的郊區。白居易在詩裏只說了“不知何人”,其實這位關心民生疾苦、視民如子的“何人”,根據史料記載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書憲宗,痛陳災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大筆一揮,居然免去了京城災區當年的賦稅。讀者看到這裏,也會爲顆粒無收的“杜陵叟”的命運鬆了一口氣。可是令作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切只不過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稅是否出於真心,但是官吏卻是絕不肯照章辦事的,因爲這樣一來,他們的政績就要受到影響,他們的官路也會不再亨通。所以,他們自有一套陽奉陰違的“錦囊妙計”,那就是拖延不辦,對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里胥是鄉鎮中的低級官吏;這裏的“榜”是張貼的意思。皇帝的免稅詔書纔剛剛由那班“里胥”們神氣活現地公佈到家家戶戶,可這一切已經無濟於事了,因爲“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一直要到絕大多數人家都“典桑賣地”,納完租稅之後,纔將已經成爲“一紙空文”的“尺牒”在鄉村中張貼公佈,這已經沒有意義了。“里胥”們原本是沒有那麼大的膽量,敢於欺上瞞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實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氣,朋比爲奸。白居易對此心知肚明,吃苦的還是那些無依無靠的貧苦百姓。他們一苦天災,二苦黑官,這正是“苛政猛於虎”。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視民如子的情懷,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作者在《輕肥》詩中曾一針見血地控訴“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這首《杜陵叟》中,他更寫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在義憤填膺地寫下上述的控訴時,並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封建社會那人吃人的兇殘野蠻的社會本質。事實上,每當災荒嚴重之際,由皇帝下詔蠲免租稅,而地方官照樣加緊盤剝勒索,不過是封建社會經常上演的雙簧戲而已。宋代詩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後催租行》中提到:“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說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在封建社會中,能夠對這種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雙簧戲進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旗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