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

· 鄭燮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裏幽蘭,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爲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拼音

所属合集

#高中文言文

譯文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裏是幽香的蘭花,窗外(山上)有修長的竹子。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景,自己卻不懂得,真是令人遺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無點墨的人,身處如此情景,他們更是不懂樂在何處。 只有那些勞苦之人,忽然有十幾天的閒暇時光,纔會關上柴門,掃淨小路,面對芬芳的蘭花,品着苦茶,有時微風細雨,滋潤着籬笆和小路。沒有煩人的俗事,面對知心的好友,爲有這樣難得的閒適的日子而感嘆。 所以我畫蘭花竹子石頭,是用來慰勞那些勞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貪圖享受的人享用。

元結建造亭宇,種上象徵高潔的鬆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面對這樣一片幽眇芳潔之景,元結並不像高人逸士那樣縱情山水,瀟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獨賞的感慨,別具貞靜幽閒的情致,而是成爲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爲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伸屈,流露出抑鬱不平之氣,爲山,爲水,也是爲人。寫山水遊記,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題發揮,抒發牢騷,這正是唐人作品獨具的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茅屋:簡易的草房。
  • 十裡春風:形容春風吹拂得很遠,景色宜人。
  • 幽蘭:深穀中的蘭花,象征高雅。
  • 脩竹:長而直的竹子,寓意君子品格。
  • 雅趣:高雅的情趣或意趣。
  • 安享之人:指生活富足、享受的人。
  • 懵懵懂懂:糊裡糊塗的樣子。
  • 沒沒墨墨:形容昏庸不明事理。
  • 絕不知:完全不知道。
  • 勞苦:辛勤勞苦。
  • 十日五日之暇:短暫的閑暇時光。
  • 柴扉:簡陋的木門。
  • 掃竹逕:清掃竹林小路。
  • 芳蘭:清香的蘭花。
  • 啜苦茗:品嘗著苦茶。
  • 微風細雨:象征恬靜的自然環境。
  • 疏籬仄逕:稀疏的籬笆和狹窄的小路。
  • 俗客:常來往的俗氣朋友。
  • 良朋:知心好友。
  • 適適然:心滿意足的樣子。
  • 告慰:安慰和鼓勵。
  • 非以供:不是爲了供奉給。

繙譯

在畫中,我描繪了三間簡陋的茅屋,周圍是十裡春風輕拂的景色,窗戶內是幽香的蘭花,窗外則是青翠的竹林。這有多麽高雅的趣味,然而那些享受的人卻無法躰會。他們渾渾噩噩,不懂得快樂在哪裡。衹有那些辛苦勞作、疾病纏身的人,偶爾能有十天五天的閑暇時光,關上柴門,清掃竹逕,對著芬芳的蘭花,品一口苦茶,有時還有微風細雨滋潤著那簡陋的籬笆和狹窄的小路。沒有俗氣的客人打擾,衹有知己好友來訪,他們會感到這樣的日子是多麽難得。我創作蘭花、竹子和石頭的畫,是用來安慰天下的勞苦大衆,而不是爲了滿足那些安逸享樂的人。

賞析

鄭板橋這幅題畫詩,通過描繪一幅簡樸而富有詩意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他對勞苦人民生活的深深同情和關懷。他以畫爲媒介,傳遞出一種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內心甯靜的生活態度。同時,詩中也寓含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揭示了權貴堦層對美好事物的麻木不覺。整首詩語言通俗,意境優美,既展示了畫家的藝術才華,又躰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

鄭燮

鄭燮

淸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字克柔,號理菴,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應科舉爲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進士。授范縣知縣,爲人疏放不羈,日事詩酒。及調濰縣,有政聲。「以歲飢爲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歎絶。工詩詞,不屑作熟語,詞遠祖辛,近師陳,痛快淋灕,獨樹一幟。善書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寫竹最多,蘭石次之,間有松菊。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絶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絶」。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