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黃鶴磯:又名黃鵠磯,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南齊書·州郡志》:“夏口城(今武昌)踞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
白鷺汀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七國春秋:戰國時齊、楚 、韓、魏、燕、趙、秦七國的歷史。言活動在這些歷史舞臺上的風流人物面在哪裏去了。
“浪淘盡”句:此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句意。
隋堤:隋煬帝開通濟渠,沿渠築堤,道皆種柳,世稱“隋堤。”
鴻溝:古代的運河,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流經中牟、開封至淮陽東南入潁水。楚漢相爭時,曾經劃鴻溝爲界。東面是楚,西面爲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鶴磯(jī):又名黃鵠磯,在今湖北武昌西。
- 汀(tīng)洲:水邊或水中的平地。
- 七國春鞦: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歷史。
- 隋堤:隋煬帝時沿通濟渠、邗溝河岸脩築的禦道,道旁植楊柳。
- 鴻溝:古運河名,楚漢相爭時劃地爲界的標志。
繙譯
書寫昔日的交遊,換來新添的憂愁,在江上樓中伴著玉簫聲從醉酒中醒來。在黃鶴磯頭,白鷺棲息的水邊平地,菸和水一同悠悠無盡。人在哪裡啊,那七國爭雄的春鞦時代,浪花淘盡了千古的英雄豪傑。隋朝的堤岸上依然是翠綠的柳樹,漢家的土地自是從鴻溝劃分。罷了!來往之間真愧對那沙鷗。
賞析
這首曲通過描繪一系列的景物如黃鶴磯、白鷺汀洲、菸水、隋堤翠柳等,營造出一種悠然深遠又略帶滄桑的意境。作者以懷古爲引,感歎歷史的變遷和英雄人物的消逝,如“人何在七國春鞦,浪淘盡千古風流”,表達出對時光流逝和世事無常的感慨。最後以“休!來往愧沙鷗”結尾,凸顯出一種自身在天地間的渺小和無奈之感。整首曲情感深沉,意境開濶,言辤凝練。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
張可久的其他作品
- 《 普天樂·湖上廢圃 》 —— [ 元 ] 張可久
- 《 中呂 · 滿庭芳 · 山中雜興 (二首) 》 —— [ 元 ] 張可久
- 《 憑闌人_衆遠樓上畫 》 —— [ 元 ] 張可久
- 《 風入松 》 —— [ 元 ] 張可久
- 《 中呂 · 紅繡鞋(四首) 》 —— [ 元 ] 張可久
- 《 風入松 · 三月三西郊即事 》 —— [ 元 ] 張可久
- 《 小桃紅 別澉川楊安撫越 》 —— [ 元 ] 張可久
- 《 雙調 · 折桂令 · 石塘道中 》 —— [ 元 ] 張可久
相关推荐
- 《 雙調 · 折桂令 · 登姑蘇臺 》 —— [ 元 ] 喬吉
- 《 越調 · 寨兒令 · 戒嫖蕩 》 —— [ 元 ] 劉庭信
- 《 中呂朝天子志感 》 —— [ 元 ] 無名氏
- 《 仙呂 · 醉中天 · 佳人臉上黑痣 》 —— [ 元 ] 杜遵禮
- 《 雙調 · 慶東原 · 泊羅陽驛 》 —— [ 元 ] 趙善慶
- 《 雙調 · 沉醉東風 · 歸田 》 —— [ 元 ] 汪元亨
- 《 中呂 · 紅繡鞋(四首) 》 —— [ 元 ] 張可久
- 《 中呂 · 普天樂 · 別情 》 —— [ 元 ] 查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