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呂 · 一枝花 · 詠喜雨
用盡我爲國爲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喚省焦枯,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的也離鄉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着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
[尾聲]青天多謝相扶助,赤子從今罷嘆籲。只願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當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注釋
祈雨:古代人們祈求天神或龍王降雨的迷信儀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貴。
沾濡,浸潤,浸溼。
省:通“醒”。焦枯:指被幹旱焦枯的莊稼。
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後旱象初解,但災民還在外鄉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爲憾事。
當不的:擋不住。
翻騰:這裏是變成的意思。菽粟:豆類和穀類。
天祿:朝廷給的俸祿(薪水)。
沒是處: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雪滿頭顱:愁白了頭髮。
赤子:指平民百姓。罷嘆葉:再不必爲久旰不雨嘆息了。
霖霪:長時間的透雨。
渰:同“淹”。九衢:街道。
猶自:依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呂:宮調名。一枝花:曲牌名。
- 祈:祈求。
- 值金值玉雨:極爲珍貴如金玉般的雨。
- 遂沾濡(rú):終於得到滋潤。遂,終於;沾濡,浸潤、滋潤 。
- 喚省(xǐng):喚醒,使清醒過來。
- 焦枯:指受旱的莊稼。
- 當不的:抵不上。
- 菽粟:豆類和穀類。
- 澄:使澄清。
- 天祿:朝廷的俸祿。
- 覷(qù):看。
- 沒是處:沒辦法。
- 霖霪(yín):連綿不停的雨聲,這裏指連續下的大雨。
- 渰(yǎn):淹沒。
- 九衢(qú):指城市中的大道。
翻譯
我爲國爲民費盡了心力,終於祈求來珍貴如金玉般的雨。百姓們多年來空自期盼,這甘霖一旦降臨,喚醒了瀕於枯死的莊稼。欣喜地看到世間萬物如春天般生機復甦,只是遺憾還有流民仍在逃亡的路上。百姓們留不住只能棄業拋家,實在是抵不過這艱難只能離鄉背井。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都變成能吃的菽粟,讓河裏的沙子都化爲金珠。一心要讓千家萬戶都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樣我也不算白白享受朝廷的俸祿。眼睜睜看着災荒景象,讓我毫無辦法,只有滿頭白髮徒增。
[尾聲]多謝青天相助,百姓從今往後可以不再嘆息。只希望這大雨三天不停地下,哪怕雨水在街上積得如同五湖,把所有的大道都淹沒,卻還是洗刷不盡百姓從前受過的苦難啊 。
賞析
這首套曲生動地抒發了作者在久旱逢雨後的複雜心情。開篇便直接表明爲祈求降雨所付出的心力,體現出作者心繫百姓。對旱情緩解後萬物復甦的描寫充滿欣喜之情,但又隨即筆鋒一轉,爲仍有流民的現狀痛心遺憾。在[梁州]部分,作者用奇特誇張的想象,希望能讓百姓富足,展現其對百姓苦難生活的同情以及想要改變現狀的急切願望。「眼覷着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則真切地表現出作者在面對災荒時的無能爲力與焦急憂思。 [尾聲]再次點明對上天降雨的感激,以及對百姓的深切關懷,持續大雨不停亦難洗盡百姓苦難的感慨,深刻地反映了災荒給人民帶來的沉重傷痛,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百姓關懷備至的情懷和高尚的爲官道德,也使套曲具有了深厚的社會意義。 整首曲子情感真摯、直抒胸臆,充滿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語言質樸而飽含深情。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
張養浩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正宮 · 金殿喜重重 · 秋思(南北合套) 》 —— [ 元 ] 範居中
- 《 仙呂 · 醉扶歸 》 —— [ 元 ] 呂止庵
- 《 雙調 · 沉醉東風 》 —— [ 元 ] 張養浩
- 《 中呂 · 山坡羊 · 寓興 》 —— [ 元 ] 喬吉
- 《 南呂 · 幹荷葉 · 詠史 》 —— [ 元 ] 無名氏
- 《 中呂 · 紅繡鞋 》 —— [ 元 ] 無名氏
- 《 折桂令 · 西陵送別 》 —— [ 元 ] 張可久
- 《 黃鐘 · 節節高 · 高題洞庭鹿角廟壁 》 —— [ 元 ] 盧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