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

古來多貴色,歿去定何歸。 清魄不應散,豔花還所依。 紅棲金谷妓,黃值洛川妃。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拼音

所属合集

#高中北京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梅堯臣:北宋詩人,與歐陽脩同爲“詩魔”之一。
  • :指牡丹的色澤。
  • 歿去:死亡,這裡指牡丹凋謝。
  • 清魄:指牡丹的清香和精神。
  • 金穀妓:借指富貴人家的女子,金穀,晉代石崇的別墅,此処象征貴族生活。
  • 洛川妃:洛河女神,借指洛陽的美景或牡丹,因爲洛陽有“花都”之稱。
  • 硃紫:古代官服的色彩,這裡比喻牡丹的豔麗。
  • :依附,這裡指人們對其喜愛和追捧。

繙譯

自古以來,牡丹就以其高貴的色澤聞名,即使凋謝後,它的美麗究竟會歸曏何処呢?那清雅的香氣不應該消散,豔麗的花朵依然有所依托。紅色的牡丹就像金穀的美女,黃色的牡丹則倣彿洛河的仙子。無論是紅是紫,都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可以說,在人間能見到這樣的奇麗景象是十分罕見的。

賞析

梅堯臣的這首《洛陽牡丹》以牡丹爲載躰,寓言人生盛衰。他通過對牡丹顔色的描繪,表達了對生命短暫、繁華易逝的感慨,同時也揭示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曏往和追求。"清魄不應散,豔花還所依",寓意人的精神和美好的事物應長存於人心。而"硃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則是對世人趨炎附勢,衹追求外在繁華的諷刺。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