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子罕篇 · 第二十七章

· 孔子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穿着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爲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爲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注釋

衣:穿,當動詞用。 敝縕(yùn)袍:敝,壞。縕,舊的絲棉絮。這裏指破舊的絲棉袍。 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這兩句見《詩經•邶風•雄雉》篇。忮,害,嫉妒。臧,善,好。

賞析

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先誇獎又批評的兩段話。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於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爲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的更遠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業。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