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鄉黨篇 · 第二十七章

· 孔子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羣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注釋

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 翔而後集:飛翔一陣,然後落到樹上。鳥羣停在樹上叫“集”。 山樑雌雉:聚集在山樑上的母野雞。 時哉時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這是說野雞時運好,能自由飛翔,自由落下。 共:同“拱”。 三嗅而作:嗅應爲狊字之誤。狊(jú),鳥張開兩翅。一本作“戛”字,鳥的長叫聲。

賞析

這裏似乎是在遊山觀景,其實孔子是有感而發。他感到山谷裏的野雞能夠自由飛翔,自由落下,這是“得其時”,而自己卻不得其時,東奔西走,卻沒有獲得普遍響應。因此,他看到野雞時,神色動了一下,隨之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