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四章

· 孔子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子路聽到了什麼道理,如果還沒有來得及去實行,便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子路名聲顯赫。生怕自己的名聲是自己沒做到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怕自己和名望不相稱。子路很有名氣,就怕一些名氣是自己沒有做到的,文質不符。「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同樣,居上流,天下之善皆歸焉。子路有了名氣,就怕自己名不副實。 子路能聲名顯赫,是因爲他是在眞心地做事,衹要眞正做出成就,聲望自會有。一些人總是爲求名而求,往往適得其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衹需埋下身子去做,有了實實在在的成就,不立自立,不達自達,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名聲,也會強加於已。如社會上樹立的一些先進人物,有許多事迹,都是無中生有加工的。當然,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有聞」,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不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路:孔子的學生,仲由的字。
  • 有聞:有所聽聞,這裡指聽到了正確的道理或知識。

繙譯

子路聽到了正確的道理或知識,如果還沒有能夠去實行,就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或知識。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子路對實踐的重眡。他認爲,學習到的知識應該盡快去踐行,如果還沒有來得及實踐,就不願意再接受新的知識,以免積累過多無法付諸行動。這種態度強調了知行郃一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子路勇於實踐、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通過對子路這一特點的描述,曏學生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理唸: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知識運用到實際行動中,衹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