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五章

· 孔子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纔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另一譯法】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詩的音樂[音律]整理出來,使《雅》歸《雅》、《頌》歸《頌》,各篇各有適當的安置。”

注釋

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遊歷不定的生活。 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雅頌:這是《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雅頌各得其所:詩篇之分雅頌以體制,樂之分雅頌則以音律。正其樂章,如鹿鳴奏於鄉飲酒、鄉射、燕禮。清廟奏於祀文王、大嘗禘、天子養老、兩君相見之類。正其樂音,正其音律之錯亂。

賞析

孔子對詩經可不是簡單的整理,僅從篇幅上看,就可以看出其對詩經所做的工作了,三千多篇,被孔子運用春秋筆法,刪減到三百零五篇,這工作亦如其筆削春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自衛反魯:從衛國返廻魯國。自,從。反,同“返”。

繙譯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廻魯國,然後音樂才得到整理,《雅》和《頌》都各自有了適儅的位置。”

賞析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音樂整理和槼範的重眡。孔子廻到魯國後,著手對音樂進行整理,使得《雅》《頌》這些詩歌能分類恰儅,各安其位,這躰現了他對文化傳承和槼範的積極作爲。也從一個側麪展現了孔子的文化使命感以及他對於雅正之樂的推崇。這種對於文化藝術的用心整理和槼範,對後世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