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爲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爲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爲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爲曾經擁有過的你。
注釋
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難爲:這裏指「不足爲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除卻巫山不是雲」句: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爲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除卻,除了、離開。
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裏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宋·陸游《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花叢:這裏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衆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樓妓館。
半緣:此處指「一半是因爲……」。
修道:此處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慾。
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序
此詩爲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賞析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説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説此詩是爲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爲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説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爲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滄海:大海。因大海水深而呈青蒼色,故稱滄海。
- 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兩省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形如「巫」字,故名。
- 取次:依次,一個挨一個地。
翻譯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除了巫山的雲,別處的雲都不能稱之爲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卻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爲修身治學,一半是因爲心中思念着你啊。
賞析
這首詩是元稹爲了紀念他的亡妻而作。「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用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的深厚和獨特,表達了詩人對亡妻忠貞不渝的愛和深深的懷念。這種強烈的情感通過誇張和形象的比喻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取次花叢懶回顧」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對其他女子毫無興趣的情態,強調了亡妻在他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半緣修道半緣君」則表明詩人將對亡妻的思念與個人的修行結合起來,使情感更加深沉和內斂。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摯,是唐代悼亡詩中的經典之作。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