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 慶東原 · 京口夜泊

· 湯式
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嘆飄泊命。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併。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譯文

家鄉遠隔千里,帆船數天航程。獨倚篷窗嘆息,生來是漂泊的命。城頭上響起報時的鼓聲,江心的波濤澎湃作聲,山頂寺廟裏傳來鐘聲。一聲聲歸夢難成,三處聲音三處愁,愁與愁一一相併。

注釋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飄泊:流離無定。 三處愁相併:三處,指城頭,江心和山頂。鐘鼓之聲容易引起人們光陰蹉跎之感。浪聲容易使人聯想起險惡的仕途人間:“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慶東原·京口夜泊》是元末明初的作家湯式的一首雙調元曲。這首小令前三句點明主旨,分別從空間和時間,極言家鄉路途遙遠。中間三句皆是作者的眼前之景,無不映照着他那顆傷感的旅人之心。最後兩句寫各種聲音交織一起化作離愁,致使作者一夜無眠。全曲纏綿悱惻,嗚咽低迴,讀來令人哀愁如縷,感嘆不已。

賞析

旅夜鄉愁,這是古人常寫的題目,這篇散曲也是如此。“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小令開篇即直寫故鄉的遙遠和行旅的孤寂,從而引出第三句“倚篷窗自嘆飄泊命”的深沉喟嘆,“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三句,表面上全是寫景,然一片孤寂煩悶之情,卻寓於這“鼓聲”、“浪聲”、“鐘聲”之中。這是一種以動寫靜的手法,獨自一人在孤舟之中,又是夜深的江上,孤獨寂寞之情是可想而知的。靜極時,便越發顯得這“鼓聲”、“浪聲”、“鐘聲”的響亮。反過來,這聲音也越發顯得夜深江上的寂靜。此情此景攪起了遊子的無限身世之感與思鄉之情,以至再也按捺不住這一腔愁緒,便衝口而出“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併”。 全篇寓情於景,以景襯情,渲染寂寞悲涼的氣氛,表達了失意惆悵的情懷。四、五、六三句,語氣平淡而意蘊雋永。“城頭鼓聲”,暗示時光流逝,使人易生光陰蹉跎的感慨,“江心浪聲”,象徵人生旅途的險惡,使人感發“世途風波惡,人間行路難”的浩嘆;“山頂鐘聲”,則顯然和唐代詩人張繼所聽到的寒山寺夜半鐘鳴一樣,使人深感客中的淒涼和惆悵。這三種聲音,構成一部情調悲涼的交響樂章,發人遐想。另外,曲詞的語言樸實而凝鍊,工整而有節奏感。

湯式

湯式,元末明初散曲家、戲劇家。字舜民,號菊莊。象山(今屬浙江)人。曾爲本縣縣吏,不得志,落魄江湖。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年間常得恩賞。 湯式的作品以曲錄史,思想內容豐厚,極大地開拓了散曲文學的題材範圍。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進而總結歷史、感嘆人生;描述了元朝滅亡時候的衰殘景象,同時傳達出對新王朝的期盼;而他以散曲體裁表達悼念之情,開創悼亡散曲的肇端。 湯式是現今存曲最多、散曲題材很廣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他的曲作創作技巧圓熟,藝術風格多樣,具有濃郁的曲味。湯式算得上是元散曲跨越時代的殿軍,可說得上是在明散曲這新舞臺上走舊臺步的揭幕人。 ► 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