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六章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注釋
斯:就。
恆:指恆心。
約:窮困。
泰:這裏是奢侈的意思。
聖人君子以學言,善人有恆以質言。亡,通無。時世澆漓,人尚誇浮,匿無爲有,掩虛爲盈,心困約而外示安泰,乃難有恆。人若有恆,三人行,必可有我師,積久爲善人矣。善人不踐跡,若能博文好古,斯即爲君子。君子學之不止,斯爲聖人。有恆之與聖人,相去若遠,然非有恆,無以至聖。章末申言無恆之源,所以誡人,而開示其入德之門。
本章兩子曰,或說當分兩章,或說下子曰二字衍文。今按:兩子曰以下,所指稍異,或所言非出一時,而意則相足,子曰字非衍,亦不必分章爲是。
又按:當孔子時,聖人固不易得見,豈遂無君子善人與有恆者?所以云然者,以其少而思見之切。及其既見,則悅而進之,如曰“君子哉若人”是也。凡此類,當得意而忘言,不貴拘文而曲說。
賞析
對於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爲他認爲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聖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爲盈,約而爲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恆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別需要注釋的詞語。
繙譯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能夠見到了;能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不能夠見到了;能見到有操守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睏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以有操守的。”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孔子對於不同品德層次的人的看法。他感慨難以見到聖人與善人,認爲能遇到君子和有恒者也算是不錯的了。同時,他指出那些虛假偽裝、表裡不一的人很難真正做到有恒,強調了真誠和真實對於品德的重要性。這反映了孔子對道德脩養的追求和對現實中人們品德狀況的思考。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