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周道通書 · 一

吳、曾兩生至,備道道通懇切爲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謂篤信好學者矣。憂病中會,不能與兩生細論,然兩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見輒覺有進,在區區誠不能無負於兩生之遠來,在兩生則亦庶幾無負其遠來之意矣。臨別以此冊致道通意,請書數語。荒憒無可言者,輒以道通來書中所問數節,略下轉語奉酬,草草殊不詳細,兩生當亦自能口悉也。 來信雲:“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來於先生誨言時時體驗,愈益明白。然於朋友,不能一時相離。若得朋友講習,則此志才精健闊大,纔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講,便覺微弱,遇事便會困,亦時會忘。乃今無朋友相講之日,還只靜坐,或看書,或遊衍經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頗覺意思和適。然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離羣索居之人,當更有何法以處之?” 此段足驗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無間斷,到得純熟後,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爲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嘗病於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別法可設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傳習錄

譯文

吳、曾兩位學生來我處,詳細說了你懇切向聖道的志向,甚覺欣慰,同時也很想念你。你的態度真可以稱得上是篤信好學的人。由於我正爲家父守喪,故未曾與吳、曾兩位後生深入交談,但他們兩位也是有志向肯用功的人,每次相見都會感覺到他們學業上的進步。實在不能辜負他們遠道而來的誠意,對他們來說,也可說是無負於他們遠來的意願。臨別之際,他們把你給我的信冊交給我,並讓我據此回信。我此時內心荒誕昏亂也無言可講,只就你信中提到的幾個問題略作回答,草草殊不詳細,他們兩位自會向你詳細口述。 信中說:“‘平常功夫只是立志’,近來對先生的教誨時時加以體察檢驗,就更加明白了。可是我總也離不開朋友,如果學有朋友相探討,那心中的志向就非常開闊宏大,才思亦且靈動。如果有三五天不和學友探討,便會覺得志向微弱,遇到事情就會產生困惑,有時還會忘掉志向。現今我在沒有學友討論的時候,我或靜坐,或讀書,或逍遙散步,舉手投足間都不忘存養這個心志,深刻感覺到心情平和舒適。然而終究不如和朋友一起講習時那樣思維開動,更有生機。離羣獨居之人,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立志呢?” 這番話足以說明你下工夫是有收穫的,立志的功夫也大概就是這樣,只要每天都堅持,從不間斷,等到純正熟練後自然會感覺不同。大抵我們做學問,最關鍵的立足點就是立志。之所以會有困惑、遺忘的毛病,也只是還不真實確切。就像好色的人,從來也不會美人當前感覺困惑與忘記,這就是因爲好色已深入他的骨髓。自己哪裏痛哪裏癢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必定會搔癢按摩;既然自己知道痛癢,自己當然就不能不揉撓了,佛家把這叫“方便法門”。必須是自己調整琢磨,別人很難幫上忙,也更沒有別的什麼方法可一借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篤(dǔ)信:深信不疑,真誠地相信。
  • 荒憒(kuì):糊塗昏聵。這裏指自己因憂病糊塗,沒什麼好說的。
  • 轉語:佛教禪宗稱經他人點化而悟得真諦的話。這裏指針對問題略加解說。
  • 遊衍(yǎn)經行:漫步、緩緩行走。遊衍,放縱遊樂。經行,佛教徒、道士等緩步行走,有修身養性之意。
  • 離羣索居:離開同伴而過孤獨生活。索,單獨。
  • 方便法門:佛教指用靈活的方式, 引導不同情況的衆生領悟佛教教義。後泛指便利的門路或方法。

翻譯

吳、曾兩位學子前來,詳細講了道通你懇切追求聖道的心意,讓我十分欣慰,也感受到你對我的掛念。像道通你這樣,真可以稱得上是篤信好學的人了。我正處於憂病之中,沒能和兩位學子深入探討。不過這兩位學子也很有志向,是肯下功夫的人,每次見面都能感覺到他們有進步。對我來說,實在不能辜負兩位學子遠道而來;對於他們二人而言,想必沒有辜負這千里求學的心意。臨分別時,用這本冊子來表達對道通的情誼,還請讓我寫上幾句話。我當時糊塗昏聵,沒什麼可說的,就以道通你信中所問的幾個問題,略作解說來作爲迴應。寫得很倉促,不太詳細,想必兩位學子自能清楚。

你來信說:「日常的功夫就在於『立志』。最近對先生的教誨不時地去體驗,越發明白了其深意。然而,我一時都離不開朋友。如果有朋友一起講習論道,志向便會精健闊大,充滿生機活力。要是三五天不和朋友交流探討,就感覺志向變得微弱,遇到事情就會困擾,有時還會忘卻志向。在如今沒有朋友共同探討的日子裏,我便獨自靜坐,或者看書,或者漫步緩行,凡是看到的、接觸到的事物,都用來培養自己的志向,感覺內心平和舒適。但終究還是比不上與朋友相聚講學,朋友相聚時精神交流活躍,志向更有生氣。對於離羣獨居的人而言,又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修養身心呢?」

這段話足以證明道通日常功夫有所收穫,功夫大致就是這樣做的,只要不間斷,等到功夫純熟之後,心境自然不一樣了。總的來說,我們做學問,最爲關鍵的就是「立志」。所說的困惑、遺忘等問題,根源就在於志向不夠真切。比如好色之人,從不會有困惑、遺忘之事,只是因爲他好色之心十分真切罷了。自己的痛癢,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也要懂得如何去調理;既然知道自己的痛癢,就不能不去調理。這在佛家叫做「方便法門」。這必須要自己去調整思考,別人很難幫上忙,也沒有別的辦法。

賞析

這篇文章以書信形式呈現,是王守仁對周道通好學態度與思考的迴應。首先,他肯定了周道通對聖道的追求以及吳、曾二人的志向與努力。文本圍繞「立志」這一核心展開論述。周道通講述了自己日常功夫以「立志」爲要,且深刻體會到與朋友講習對志向培養的重要性,朋友間的交流能讓志向更具活力;而離羣時雖能通過靜坐、看書等方式調養,但總感覺有所不足。對此,王守仁予以認可,並進一步闡述爲學的關鍵在於「立志」,強調很多求學中遇到的困惑和遺忘,本質是志向不夠真切。他以好色之人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說明真切之志能使人專注不惑。同時,他提出面對修養身心問題,要靠自己去體悟、調整,如同佛家的「方便法門」。文章語言平實,觀點鮮明,體現了王守仁心學注重自我體悟、堅定志向的思想主張,對於後人探討爲學與修身之道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 。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