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一
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於龍江。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曰:“是求之於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爲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舊說之是。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
後家居,復以“格物”遺質。先生答雲:“但能實地用功,久當自釋”。山間乃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爲物,物字未明。
己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於洪都。先生兵務倥傯,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誠意’。自‘明明德於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僞必先知覺乃可,以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爲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只是物慾蔽了,須格去物慾,始能如顏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後問希顏。希顏曰:‘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舉顏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慾而歸於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
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隨處體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只還他一物字便是。”
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誠無物’,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正德十年,九川在龍江初次見到了陽明先生。當時先生正和甘泉先生談論“格物”的學說。甘泉先生堅持朱熹的觀點。先生說:“是求之於外了。”甘泉先生說:“如果說格物的道理是求之於外,那就把自身看小了。”九川贊成朱熹的說法。先生又談到“盡心”章,九川聽後,對先生“格物”的學說就不再懷疑了。
後來閒居在家,九川又以格物之說問先生。先生答:“只要能下真功夫,時間長了自然就明白了。”九川在山中靜養時,抄錄了《大學》舊本來讀,於是覺得朱熹的格物學說不太正確;但也懷疑先生認爲意念所指即爲物的說法,這個“物”字還是沒弄明白。
正德十四年,九川從京城回來,在南昌再次見到先生。先生此時正忙於軍務,只能趁着空閒時間講授,先生首先問:“這幾年用功用得怎麼樣?”
九川說:“我這幾年體會到‘明明德’是要在‘誠意’上着手下工夫。從‘明明德於天下’,一步步往下推,到‘誠意’上就再也推不下去了,爲何‘誠意’之前還有‘格物’‘致知’的功夫?後來又仔細揣摩體會,覺得意的真誠與否,必須先有知覺才行,以顏回說的‘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來驗證,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好像是沒什麼疑惑了,但又多了一個‘格物’的功夫。九川又考慮到,憑藉我心的靈明又怎能不知道意的善惡呢?只是被私慾矇蔽了而已,必須格除私慾,才能像顏回那樣善惡盡知。九川又懷疑自己是不是把下工夫的次序給顛倒了,致使‘格物’和‘誠意’聯繫不起來。後來問了希顏。希顏說:‘先生說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我認爲極是。’九川又問:‘爲何是誠意功夫?’希顏讓九川再仔細體察。九川終是不解,現在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真可惜呀!這本來是一句話就能明白的,你所舉的顏回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只要明白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事就行了。”
九川仍疑惑地問:“物在心外,怎麼能說與身、心、意、知是一件事?”
先生說:“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體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心,它們怎麼能視、聽、言、動呢?心想要視、聽、言、動,沒有耳、目、口、鼻、四肢,那也是不行的。因此講,沒有心就沒有身,沒有身也就沒有心。只不過從它充塞空間上來說稱爲身;從它的主宰作用上來說稱爲心;從心的發動上來說稱爲意;從意的靈明上來說稱爲知;從意的涉外來說稱爲物,都是一回事。意是不能懸空的,必然要指向具體事物,所以,想要做到誠意,就可以隨着意在某一件事上去‘格’,去除掉私慾歸於天理,那麼良知在這件事上,就不會被矇蔽而能夠‘致知’了。‘誠意’的功夫正在這裏。”
聽了先生這番話,九川積存在心中的疑惑從此解除了。
九川又問:“甘泉先生最近也相信《大學》舊本,認爲‘格物’就像求道,認爲窮理的窮,就像窮其巢穴的窮,必須親身到巢穴中去,因此格物也就是隨處體認天理;這似乎同先生的主張逐漸接近了。”
先生說:“甘泉還是很用功的,所以才能轉回來。從前我對他說‘親民’不能改爲‘新民’,他還不信。現在他談論的‘格物’同我的觀點也接近了,只是沒有必要把‘物’字改爲‘理’字,還依舊用‘物’字比較好。”
後來有人問九川:“你現在爲何不懷疑‘物’字呢?”
九川說:“《中庸》中說‘不誠無物’,程顥說‘物來順應’,還有‘物各付物’‘胸中無物’等,從這些可以看出,‘物’是前人常用的字。”後有一天,先生也這樣說。
注釋
九川,指陳九川(1495—1562),字惟?,號明水,江西臨川人。爲官正直,故屢次遭黜。正德十五年(1520)拜陽明爲師。
甘泉,指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廣東增城人,累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與陽明來往甚密,雙方思想相互影響,但有出入。
龍江,今江蘇南京地。
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
洪都,今南昌。
《易經·繫辭下》第五章:“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希淵,據陳榮捷先生考證,此名疑爲希淵(蔡宗兗)之誤。
《中庸》第二十五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七十八 》 —— [ 明 ] 王守仁
- 《 楊邃庵待隱園次韻五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平溪館次王文濟韻 》 —— [ 明 ] 王守仁
- 《 杖錫道中用張憲使韻 》 —— [ 明 ] 王守仁
- 《 蘆子渡 》 —— [ 明 ] 王守仁
- 《 書扇面寄館賓(南都詩。正德甲戌年四月昇南京鴻臚寺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火秀宮次一峯韻三首其二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相关推荐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五十六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四十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周道通書 · 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以方錄 · 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一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