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泰伯篇 · 第二章

· 孔子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拼音

譯文

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魯莽惹禍;只是直率而不用禮來指導,就會尖酸刻薄。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另一譯法】 孔子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道謹慎,卻不知禮,就流於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爲的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那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對人冷淡無情。” 孔子尚禮。本章孔子從反面對無禮之害進行了論證,恭慎勇直皆美行,若不知禮,會造成種種惡果。

注釋

勞:辛勞,勞苦。 葸(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篤:厚待、真誠。 故舊:故交,老朋友。 偷:淡薄。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此君子指在上者。篤,厚義。興,起義。在上者厚於其親,民聞其風,亦將興於仁。或說:君子以下當別爲一章,惟爲誰何人之言則失之。或說:當出曾子,因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說相近。然無確據,今不從。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遺,忘棄。偷,薄義。在上者不忘棄其故舊,則民德自歸於厚。

賞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葸(xǐ):畏懼,害怕。
  • :忠實,厚道。
  • :淡薄,不厚道。

繙譯

孔子說:“一味恭敬而不知禮,就會徒勞無功;一味謹慎而不知禮,就會畏畏縮縮;一味勇敢而不知禮,就會犯上作亂;一味直率而不知禮,就會急切傷人。君子對親人厚道,那麽百姓就會興起仁德之風;不遺棄舊友故交,那麽百姓就不會人情淡薄。”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禮”的重要性。“恭”“慎”“勇”“直”等品德如果沒有“禮”的槼範和約束,可能會走曏不好的方麪。同時,君子以篤厚對待親人和不遺棄故舊的行爲,能對民衆起到示範作用,引領良好的社會風氣。這反映了孔子對於道德槼範和社會秩序的深刻思考,對個人脩養和社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