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先進篇 · 第一章

· 孔子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注釋

先進:指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 野人:樸素粗魯的人或指鄉野平民。 後進:先做官後學習禮樂的人。 君子:這裏指統治者。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並以此爲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係;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最後一章裏,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傾向。

賞析

在西周時期,人們因社會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貴族、平民和鄉野之人的區分。孔子這裏認爲,那些先當官,即原來就有爵祿的人,在爲官以前,沒有接受禮樂知識的系統教育,還不知道怎樣爲官,便當上了官。這樣的人是不可選用的。而那些本來沒有爵祿的平民,他們在當官以前已經全面系統地學習了禮樂知識,然後就知道怎樣爲官,怎樣當一個好官。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