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 · 第十一章

· 孔子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爲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注釋

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行:指行爲舉止等。 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裏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賞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 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爲孝。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