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雍也篇 · 第九章

· 孔子
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注釋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費(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復我:再來召我。 汶(wèn)上:汶,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賞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