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山僧

· 李白
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 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 此度別離何日見,相思一夜暝猿啼。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譯文

你是何處的名僧來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賞月,宿於涇溪。 天亮時分與我只別去上山,手持禪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騰起身體頓覺離天很近,擡足向回而視只見衆多的山嶺很低很低。 戲謔放浪哪裏肯居支遁之下,風流俊賞與遠公慧遠而齊名。 你我此番別離何日才能相見,相思難眠唯聽得猿聲陣陣。

注釋

水西:即水西山,在涇縣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禪仗。 三天:佛教稱色界、欲界、無色界爲三天。這裏是指高空。 支遁:晉代名僧,常隱於剡中,不遊人事。好養鷹馬,而不乘故,人或譏之。遁曰:“貧道愛其神駿。”見《世說·言語》注。 遠公:即慧遠,晉名僧。居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宗炳、慧水等結白蓮社,淨土宗推爲初祖。

賞析

李白自從天寶三載辭京還山後,便浪跡天涯,過着遊山覽水,訪僧問道、縱情詩酒的漫遊生活,在天寶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帶,盤桓最久,他爲這裏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所迷戀。除了與山翁樵夫、屠沽漁商、隱士逸人相交往外,還常常走觀串寺,廣與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遊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詩善文的詩僧、學問僧或有學識才情的道士。此詩中所贈別的“山僧”,即是這樣的一位多才多藝、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涇縣城西。據《江南通志》記載,水西寺建在涇縣西五里的水西山上。這裏“林壑邃密,下臨深溪,舊建寶勝、崇慶、白雲三寺。浮屠對峙,樓閣參差,碧水浮煙,咫尺萬狀。”水西寺是對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寶勝寺又叫水西奇,白雲寺又叫水西首寺,崇慶寺又叫天宮水西寺。歷代名人多到此遊覽,一些遊方的僧人也常封這裏掛錫訪學。李白所結識的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雲遊僧,他也和李白—樣是到水西寺遊訪,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識。因此,此詩開頭就寫道: “何處名僧到水西?”何處,並不表示詩人不知道這位僧人是從哪裏來,而是說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從外地來的客僧。次句是說明這位僧人來自何方和來訪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涇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較爲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爲善。既然詩中說的是位名僧,就應該有些傳奇本領。傳說劉宋時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無假風棹,輕疾如飛。此處說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樣,頗有靈異之氣,是乘杯來到水西的。他來這裏似乎不是爲了學佛練禪,而是“弄月”。即他來涇溪是爲了欣賞這裏的風月美景。當然,高僧們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樣去坐禪誦經,苦苦修練,清風明月,無非禪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樣能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這也許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處。“宿涇溪”,涇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涇溪,足見此僧的脫俗之處。 “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與李白告別而去,手攜錫杖上山走了。此僧來時是乘舟(或乘杯)順水路而來,而分別時卻走的山路。“金策”即錫杖,“雲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遠觀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雲中,故云“踏雲梯”。詩中不說此僧是扛着錫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這樣寫太平凡了,而是說他“手攜金策踏雲梯”,就把此僧的飄然之狀,神異之色突現了出來。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這是從山僧站在山頂上的角度,來寫他的感覺。彷彿他是騰身雲中、離天宮很近,而回看千山萬嶺,卻都在腳下。而更進一層的意思是藉此來寓意此僧的佛學修養之高,說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爲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視塵寰,遠在腳下。以此來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緊接着後—聯又順手拉來歷史上兩位高僧來與此僧比較:是東晉時的高僧。他精通《莊子》和《維摩經》,常與當時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爲人放浪不羈、善於玄辯。 《世說新語》載:“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遠公指東晉高僧慧遠,他博綜六藝,尤善老莊,曾與陶淵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結蓮社,談玄論道,吟詩作賦,頗有風流名士風度。爲後代文人所讚賞。此聯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謔浪口辯,風流名士的派頭,足可以與慧遠相提並論!李白將他與歷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爲了突出此僧的風度和才情。由此可見,此僧還是一位善於談玄論道、詩酒風流的放浪人物,以致於與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對他讚賞有加。於此,一個佛學高深,詩酒嘯傲,行跡詭異,舉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從詩中喚之慾出,廖廖數句就刻畫出了一位神態飄灑的高僧。可見詩人的技巧之高超。 詩的尾聯抒寫了詩人對這位高僧的深切懷念。“此度別離何醜見,相思一夜瞑猿啼。”剛剛分別就想着何日能再見面。這樣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對李自來說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沒有閤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纔會感覺到夜間的哀猿一直在山間悲啼。而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詩人與朋友的相思離別之苦。雖然這首詩就在悽迷的夜猿聲結束了,但是詩人對朋友的深厚友情,卻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心上。 此詩是一首七言排律,這實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貫不願受格律束縛的自由浪漫詩人的李白,卻用七言排律寫詩。李白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詩一樣,有“以古入律”的特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水西:泛指這裡的山水。
  • 涇(jīng)谿:水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 金策:禪杖。
  • 三天:彿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爲三天。
  • 謔(xuè)浪:戯謔放浪。
  • 支遁:東晉高僧,擅長清談。
  • 遠公:東晉高僧慧遠,居廬山東林寺,爲淨土宗初祖。

繙譯

不知從何処來了一位高僧,來到這水西之地,他乘舟賞月,夜宿涇谿。天明時他與我告別上山而去,手持禪杖登上雲梯般的山路。他騰身而起,衹覺距離三界更近了,擧足廻望,衆多山嶺都變得低矮。他的戯謔放浪不遜於支遁,他的風流瀟灑可與慧遠相比。此次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我相思一夜,衹聽得夜晚的猿猴哀啼。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李白與山僧的相遇與別離。詩的開頭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引出了這位高僧的到來。接著描述了山僧離去時的情景,展現出他的灑脫與超凡脫俗。詩中通過“騰身轉覺三天近,擧足廻看萬嶺低”的描寫,表現出山僧的高超境界和非凡氣度。“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則用對比的手法,贊敭了山僧的品性和風採。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別離的不捨和思唸之情,以“相思一夜暝猿啼”作結,意境悠遠,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整首詩風格豪放,意境清新,躰現了李白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