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五節
所属合集
譯文
注釋
賞析
註釋
- ****惡(wù)**:厭惡,這裏指因厭惡而攻打。
- **放:放縱無道。
- **犧牲:祭祀用的純色整隻的牲畜。
- ****遺(wèi)**:贈送。
- ****粢(zī)盛(chéng)**:盛在祭器內用來祭祀的穀物。
- ****要(yāo)**:攔截。
- ****讎(chóu)**:同「仇」,報仇。
- **載:開始。
- ****奚(xī)**:爲什麼。
- **吊:慰問,安撫。
- ****徯(xī)**:等待。
- ****綏(suí)**:安撫。
- ****厥(jué)**:代詞,其。
- **匪:通「篚(fěi)」,竹筐。
- **玄黃:黑色和黃色的絲綢,這裏用作禮物。
翻譯
萬章問道:「宋國是個小國。現在將要推行仁政王道,齊國和楚國卻忌恨並攻打它,那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商湯居住在亳地,與葛國相鄰,葛伯放縱無道,不舉行祭祀。商湯派人去問他說:『爲什麼不祭祀?』葛伯回答說:『沒有用來做祭品的牲畜。』商湯就派人送給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卻又不用來祭祀。商湯又派人去問他說:『爲什麼不祭祀?』葛伯回答說:『沒有用來做祭品的穀物。』商湯就派亳地的百姓去爲他們耕種,年老體弱的人給耕地的人送飯。葛伯卻帶領他的百姓,攔住那些帶着酒食黍稻的人進行搶奪,不給的就殺掉。有個小孩子去送飯,也被殺掉並把飯食搶奪了。《尚書》上說:『葛伯仇視送飯的人。』說的就是這件事。商湯因爲葛伯殺了這個小孩子而征討他,天下人都說:『他不是爲了擴充天下財富,而是爲普通百姓報仇啊。』『商湯剛開始征戰,是從葛國開始的』,經過十一次征戰,便無敵於天下。向東方進軍,西方的百姓就埋怨;向南方進軍,北方的百姓就埋怨,他們說:『爲什麼把我們放在後面(不來解救我們)?』百姓對湯的盼望,就像大旱的時候盼望雨水一樣。(湯的軍隊到來時)做生意的人不停止買賣,種地的人也照常勞作,殺了那裏的暴君,安撫那裏的百姓,就像及時雨降臨。百姓十分喜悅。《尚書》上說:『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就不再受刑罰了。』『有個攸國不肯臣服,周王便向東征伐,安撫那裏的男女百姓,他們用黑色和黃色的絲綢束裝求見,(希望)延續我周王的美善,臣服於大周國。』那裏的貴族用黑色和黃色的絲綢裝在竹筐裏迎接周軍的軍官,普通百姓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漿來迎接周軍的士兵,是因爲把百姓從水火中拯救出來,只是除去那些殘暴的統治者罷了。《太誓》中說:『我們的威武要發揚,攻入敵國的疆土,除掉那殘暴之人,殺伐的舉動要傳揚,比商湯還要輝煌。』不推行仁政王道罷了,如果推行仁政王道,天下人都會擡頭盼望,想要讓他來做君主。齊國和楚國雖然強大,有什麼可怕的呢? 」
賞析
這段對話圍繞小國推行王政可能遭遇大國征伐的情況展開。孟子通過列舉商湯和周武王的事例,來闡述施行仁政王道的力量。商湯因葛伯惡行而征伐,目的是爲百姓復仇,深得民心,每到一處皆受百姓期待與擁護,征伐過程順利。周武王東征同樣順應民意,他拯救百姓於水火,只是除掉殘暴的君主,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孟子藉此表明,推行王政能凝聚人心,即便面臨大國威脅,亦無需畏懼。此論述凸顯了孟子一貫秉持的「仁政」理念,即得民心是鞏固統治、成就大業的根本,仁政力量遠勝強大的軍事力量與龐大的國家規模,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與人文關懷,至今仍有啓示意義 。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