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節 [] 孟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一節 [] 孟子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五節 [] 孟子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節 []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節 []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節 []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孟子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孟子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八節 [] 孟子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節 [] 孟子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爲也。”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孟子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孟子

孟子見樑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二 [] 孟子

王說曰[1]:“《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2],而不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四 [] 孟子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二節 [] 孟子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