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了就有損於廉潔;可以給,可以不給,給了就有損於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有損於勇敢。”
賞析
本章論“廉”“惠”“勇”,頗有辯證思想:可拿可不拿,拿了就有傷“廉”之美名,所以還是不拿好;可給可不給,給了讓人覺得矮你一頭,有傷“惠”之美名,所以還是不給好;可去死也可不去死,卻一定要去死,這不是真正的“勇”,還是不死好。
看來,本章實際上論的是“智”。
“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許之辭也,後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之辭也。過取固害於廉,然過與亦反害其惠,過死亦反害其勇,蓋過猶不及之意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