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節

· 孟子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爲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告子說:“人性好比湍急的水流,從東方打開缺口就向東流,從西方打開缺口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與不善,就好像水沒有東流、西流的分別。” 孟子說:“水的確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難道也沒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趨向下流。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讓它飛濺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住水道讓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所處形勢迫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能夠使他做壞事,是由於他的本性也像這樣受到了逼迫。”

注釋

湍(tuān):急流的水。決(jué):打開缺口,引導水流。 信:的確。 搏(bó):擊打。顙(sǎng):額頭。

賞析

本章承上章,告子、孟子二人繼續爭論人的天性到底是不是“仁”“善”的問題。 告子認爲,人的天性無所謂善不善、仁不仁,就如同水,哪裏地勢低就往哪裏流。 孟子於是抓住這個比喻說,對,水是東南西北到處流,但都是朝下流;人的天性總是善良的,正如水總往下流一樣。當然,如果用人爲的方法,也可以使水濺起來高過人的額頭,或者流到山上去,但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人可以爲惡,那是改變了他的善良本性,就像用人爲的方法改變水往下流的本性一樣。由此可以領略孟子的雄辯風範。 上一章告子、孟子的爭論沒有遵守“同一律”,基本上各說各的。本章的爭論開始進入正題了。 “告子因前說而小變之,近於揚子善惡混之說。” “言水誠不分東西矣,然豈不分上下乎?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此章言性本善,故順之而無不善;本無惡,故反之而後爲惡,非本無定體,而可以無所不爲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