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拼音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只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爲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注釋

(1)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2)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3)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4)三裏之城:方圓三裏的內城。城:內城。城非不高也:城牆並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6)環: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遞進。 (11)是:這。 (12)也: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池:護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代詞,代“城”。 (23)故:所以。 (24)域:這裏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憑藉。 (26)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疆,邊疆。界,界限。 (27)固:鞏固。 (28)國:國防。 (29)山溪:山河。 (30)險:險要。 (31)威:震懾,樹立威望。 (32)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3)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達極點。 (36)畔:通“叛”,背叛。 (37)順:歸順,服從 (38)以:憑藉。 (39)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0)故:所以。 (41)有:要麼,或者。 (4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44)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