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九節

· 孟子
孟子曰:“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還見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廢井。”

注釋

闢:通“譬”。 軔(rèn):通“仞”,古代長度單位,具體長度說法不一,通常認爲一仞七尺或八尺。

賞析

孟子運用巧妙的比喻,本意在於說明辦事治學需有恆心,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闢若(pì ruò):譬如,好比。
  • 軔(rèn):同「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大概七尺或八尺。

翻譯

孟子說:「有所作爲的人,就好比挖井一樣,挖了幾十尺深還沒有挖到泉水,那這仍然只是一口廢棄的井。」

賞析

這段語錄雖篇幅簡短,卻蘊含深刻哲理。孟子以「掘井」爲喻,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做事應該持之以恆、善始善終的道理。 「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描繪出一種看似努力接近目標,卻在關鍵時刻放棄的情形。許多人在追求理想或做事過程中,往往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一旦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時,因缺乏堅定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心而選擇放棄。孟子藉此告誡人們,只要目標正確,就應當堅持不懈地奮鬥到底,只有挖到深處見到 「泉」 水,才意味着真正成功,否則此前的努力都可能前功盡棄。該言論激勵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可輕易退縮,要堅定信念,不斷奮進。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