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揚子江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岸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拼音

譯文

船行到江心的時候擡頭遠望,只見兩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遼闊的水面上。 揚子驛蓋在樹林的開闊處,而對面的潤州城則矗立在羣山中。 海的盡頭岸邊上陰暗幽靜,江面上來自北方的秋風吹起了陣陣的寒意。 在楓葉掉落的淅瀝聲中,帶來了秋天的訊息。

注釋

揚子江:因有揚子津渡口,所以從隋煬帝時起,南京以下長江水域,即稱爲揚子江。近代則通稱長江爲揚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槳。指船隻。中流:渡水過半。指江心。 空波:廣大寬闊的水面。明:清晰。 揚子驛:即揚子津渡口邊上的驛站,在長江北岸。屬江蘇省江都縣。 潤州城:在長江南岸,與揚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屬江蘇省鎮江縣。 邊陰靜:指海邊陰暗幽靜。 朔吹:指北風。吹讀第四聲,原作合奏的聲音解,此處指北風的呼呼聲。 淅瀝:指落葉的聲音。度:傳過來。

《渡揚子江》是唐代詩人丁仙芝創作的一首秋景詩。此詩八句四十字,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視野靈活變化的特點來佈設景物,構思新穎。詩人感受獨特,詩中畫面新鮮。全詩寫秋景、秋聲,都從船上人的視覺、聽覺的感受入手,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秋景詩的地方。

賞析

這是詩人從長江北岸的揚子驛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懷之作。此詩寫的是秋景:船兒隨波漂流,晚秋的天空與水都很清淨,揚子驛在樹林中閃現出來,潤州坐臥在起伏的山岡之中,海邊和江邊都是寒意濃濃,楓樹葉落,傳來淅瀝之聲。從江北的“林開揚子驛”到江南的“山出潤州城”,讀者似乎看見一條渡船正由北向南開來,還分明見到了詩人立在船頭前後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寫船近江南,秋聲淅瀝,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寫出了岸上落葉聲飄過江面,送進船上詩人耳中的情景。全詩以“望”字貫通全篇,情文並茂,畫面清新,構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當年曹操在廣陵(今揚州市)看到長江水面遼闊,水勢洶涌,直呼爲“天塹”,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陝西一帶,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尚少開發,所以常被視爲邊陲地區,對做官的人來說,派赴江南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詩人也不例外。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還算平穩,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但是到了後四句情緒就開始波動了。他到了南岸,發現江邊是荒涼陰暗的,江風帶有寒氣,再加上落葉淅瀝的楓樹林,詩人突然感受到蕭瑟的秋天來了。其實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詩人在揚子驛的時候沒有察覺,而到了對岸就感受到這股秋意,這是有原因的。說起來他不是害怕節氣上的秋天,而是擔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觸景傷情,興起無名的煩惱,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桂楫(guì jí):用桂木做的船槳,這裏代指船。
  • 中流:江中心。
  • 空波:開闊的江面。
  • 揚子驛:驛站名,在揚子江邊 。
  • 潤州城:在今江蘇鎮江,當時治所在丹徒。
  • 邊陰:天邊的陰氣。
  • 朔吹(shuò chuī):北風。
  • 淅瀝(xī lì ):形容樹葉飄落的聲音。

翻譯

在江中心划船眺望,開闊的江面使兩岸顯得格外明亮。揚子江邊的驛亭在樹林中展現,連綿的山巒中顯現出潤州城。大海的盡頭天邊陰氣寧靜,江水寒冷,北風呼呼地吹起。還聽到楓葉飄落的聲音,那淅淅瀝瀝的聲響彷彿傳遞着秋天的節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渡揚子江時所見的壯麗景色。首聯「桂楫中流望,空波兩岸明」開篇點題,通過「中流望」三字,奠定了開闊的視角和宏大的視野,「空波兩岸明」生動地展現出開闊的江水與明亮的兩岸,營造出一種開闊、明朗的氛圍。頷聯「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描寫近景與遠景,樹林間出現的揚子驛和山巒中露出的潤州城,富有層次感,給人以動態之感,讓畫面活潑生動起來。頸聯「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寫遠景與感受,大海盡頭的寧靜陰寒和江上吹來的寒冷北風,從視覺和觸覺等多個角度豐富了讀者對江上環境的認識,增添了幾分荒寒之感。尾聯「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則從聽覺角度入手,以楓葉飄落的淅瀝聲點明秋天,給整首詩注入了濃濃的秋意,使整個畫面更具感染力,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在江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同時也傳遞出詩人內心對大自然的感慨與對旅途的獨特體驗。

丁仙芝

唐潤州曲阿人,字元禎。玄宗開元進士。爲餘杭尉。工詩。 ► 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