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夏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螜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爲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螻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爲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爲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蟺】,《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王瓜生。《圖經》云: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以辨其謬,謂菝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條,先儒當時如不檢書而謾言者,可笑。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螜【音斛】:讀作 hú。
- 曲蟺【shàn】:即蚯蚓。
繙譯
立夏,是四月的節氣。“立”字的解釋見春天。夏,是“假”的意思。事物到了這個時候都變得壯大。 螻蟈鳴叫。螻蟈,是一種小蟲,生活在洞穴土中,喜歡在夜間出來,現在的人叫它土狗;也叫螻蛄,叫石鼠,叫螜(讀音爲斛),各地的稱呼不一樣。《淮南子》說:螻蟈鳴叫,邱螾出現,隂氣開始而這兩種事物響應它。《夏小正》說:三月螜就鳴叫。而且它有五種技能,卻不能成就一種技藝:飛不能飛過屋頂;攀爬不能爬到樹頂;遊泳不能渡過山穀;挖洞穴不能蓋住自身;奔跑不能超過別人。所以《說文解字》稱鼫爲有五種技能的老鼠。《古今注》又用螻來命名鼫,由此可知不是鼠。《埤雅》《本草》都認爲是臭蟲,陸德明、鄭康成都認爲是蛙,都不對。 蚯蚓出現。蚯蚓就是地龍(也叫曲蟺),《歷解》說:隂氣而彎曲的,乘著陽氣而伸展出現。 王瓜生長。《圖經》說:王瓜到処都有,生長在野外、田宅以及牆垣,葉子像栝樓、烏葯,圓形沒有殘缺,有刺一樣的毛,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的果實像彈丸,生時是青的成熟時是紅的,根像葛,纖細而有很多顆粒,又叫做土瓜,叫落鴉瓜,是現在葯中所用的。《禮記》鄭玄注釋說:就是萆挈。《本草》寫作菝葜,陶隱居來辨別其錯誤,說菝葜自有它的條目,卻不知道王瓜也自有它的條目,以前的儒者儅時如果不查書就亂說,很可笑。
賞析
這段文字詳細闡釋了立夏節氣的一些特征和相關事物。對螻蟈、蚯蚓、王瓜等進行了具躰描述,展現了自然界在這一時節的變化和特點。描述細致入微,不僅介紹了這些生物的習性和特征,還提及了它們在不同書籍中的記載和一些誤解,讓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對立夏及相關事物的認知,也躰現了古人對自然變化的敏銳觀察和深入探究。文字質樸而準確,生動地勾勒出立夏時節的獨特景象。

吳澄
元撫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穎悟,既長,博通經傳。宋鹹淳間舉進士不第,還居草屋,學者稱草廬先生。元世祖遣程鉅夫求賢江南,起至京師,尋以母老辭歸。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學副提舉,以疾去。武宗即位,召爲國子監丞,升司業,遷翰林學士。泰定帝時爲經筵講官,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實錄成,復棄官歸。四方士負笈來學者,常不下千數百人。少暇,即著書。有《易纂言》、《儀禮逸經傳》、《禮記纂言》、《春秋纂言》、《吳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
吳澄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春分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穀雨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序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寒露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暑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小暑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夏至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處暑 》 —— [ 元 ] 吳澄